[每周一书]《为何家会伤人》带你重新认识家庭
2007 年 1 月,我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帖子《谎言中的 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个帖子迅速成为热门。2007 年 5 月,我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出版,也立即成为畅销书,到现在已重印二十余次,销量数十万。豆瓣上那个曾惊世骇俗的小组“父母皆祸害”里,一直到现在,我的文章《谎言中的 No.1》都是他们置顶的第一篇文章。
有网友将《为何家会伤人》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提并论,说我写出了中国家庭也在吃人的真相。这种说法让我受宠若惊,因为这本书主要是采访别人而来,我没有鲁迅那种洞察力。不过,的的确确我将完成这样一件事——从宏观和细节上,都写透中国家庭的伤人之处。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没挨过父母一次打,也没挨过一次骂,要十块钱,给十五,而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父母就算反对,也绝不干涉。因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对中国家庭伤人的可怕之处,一开始的认识相当不足,直到 2014 年初,才终于形成了一个全貌般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刚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时。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就引起很大反响,从此每天都会收到数十乃至数百封信,对于中国家庭的直观认识,我是通过阅读这些信件、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分析新闻报道而来。虽然听到的故事足够可怕和变态,但我最初真觉得,我的文章是写给少数人的。毕竟,《广州日报》有一百多万订户,读者达数百万,每天收到几十几百封信算什么。
第二阶段开始于报社的一次活动。那是在广州一个小区办的,我给约三十来个成年人讲了半个小时的家庭心理学,很明显,他们并不了解我,不是我的忠实读者。不过,我的讲话触动了他们,其中七八个家长想和我多聊会儿,于是我和他们集体聊了一个多小时。聊着聊着,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正常的人世间,而像是在疯人院。每个家长都在严重地伤害孩子,但丝毫没觉得自己有问题,都认为错在孩子。于是,我第一次想,我的文章或许是写给多数人的,可能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有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对于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仍然远缺乏认识。
第三阶段是在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一事之后。杨元元死于母亲对她的病态寄生。这一事件,让我觉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我就此事发了一篇博客,一天内的回复量惊到了我。那是我的博客在未被推荐下获得的最高回复量。为什么如此极端的事触动了这么多人呢?接着,多名来访者告诉我,这种病态的母女共生关系,在他们老家很常见。由此事,我开始想,也许中国家庭内隐蔽的问题之多,情形之严重,根本不在我的预料之内。好吧,我保持开放的心,想看看它还能达到什么地步。开通微博后,这一认识迅速进化了。
第四阶段源自一则新闻,某女子养了一只猫,和猫建立了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但一天她回家,发现猫不见了,原来是被她妈妈给卖了。自此她努力挣钱,五年后卖了自己的房子,然后对记者说,她想找到那只心爱的猫。我在微博上随手发了这一新闻,觉得这事也非常极端。那可是女儿心爱之物,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处理?再者,这是女儿养的,你就算想赶走,也得和女儿商量吧?
微博一发,迅速引来了几百条回复。然后,我这条微博成了一个可怕的微博,网友们哗哗地吐槽说,这算什么,我养的宠物被杀死后,还得一起吃肉。最残酷的一个故事中,一网友的宠物是只小鸡,而父亲将他(或她)和小鸡关在阳台上,给一把刀,说要杀死那只鸡后才放他(或她)出来。原来,电影《武侠》中,甄子丹的马被义父杀掉并诱他吃肉,是源自真实的生活。
可残酷没尽头!咨询中,我听了多起堕女胎的事,也听到几起杀女婴的事件。再没有比杀死自己孩子更残酷的事了吧,所以我觉得这不该是常见现象,但我就此发表的一系列微博让我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女婴的冤魂,而且她们被杀死的方式,可怕到极点。这些故事的残酷程度,远胜于异族屠杀,因你是死于父母至亲之手。这巨大的震惊把我对家庭的认识带入了第五个阶段。
第六阶段,是我在微博上展开的关于中国式家庭的探讨。该系列微博在网友中反响热烈。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事件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血腥味,但对个人精神的损害甚至绞杀已是巅峰,什么传销、洗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起中国式大家庭对反抗者的手段,实在小儿科。我们,真的还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对中国式家庭问题认识的第七阶段,得益于从 2007 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故事向我展现了中国家庭的残酷外貌,而持续数年的心理咨询,则细致入微地向我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从一不小心看到进而关注这个领域开始,我几乎日日与之厮磨,我为看到的这一切感到震惊、痛苦,情绪为之起伏,在思索与探求的道路上经历黑暗与光明,到了 2014 年上半年,我终于觉得,自己总算看到了中国家庭问题的基本面貌,捕捉到了中国家庭的一些关键。这些关键的一端连接的是注定会成长于某个家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人格发展、莫名又持久的情结、难以大声说出但深深受伤的心灵,另一端连接着的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
为何家会伤人?未来,我将连续写多本书,将这些运行机理,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这本《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是对 2007 年版的一个修订和升级。我修订了一些文章,并新增加了最近这两年来的思考文字(共约 6 万字)。其实,在我这个系列的框架设想中,这还是本很温柔的书,它探及的是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容易看见的暗影。但这本尚算温柔的书,对于过度强调孝道和中国父母如何爱孩子的国度而言,也算是石破天惊了。
不过,想说一句:从我的行文可看出,我真的无心追求什么石破天惊,我只是细致地、如实地描绘而已。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那些机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伤人,而它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所以,这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关系。我以前和以后的书,都会具备这一功能。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升级版序。
————————————–
本书书摘:
-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对弱者的可怜,但内心同时有一种我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一种是共情,即,我深深地碰触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一出坏孩子,我们社会最容易找到的理由是,这个孩子被宠坏了,他的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
-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恋爱过程没有完成前,我们彼此将对方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们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对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结婚仪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归到了现实,我们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
作者:武志红
评分:8.2
本书主要讨论了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作者在旧版《为何家会伤人》的基础上新增了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治愈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鸡尾酒
- [每周一书]《悉达多》关于自我与生活的困扰
- [每周一书] 广告学经典《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
- [每周一书]《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和文化
- [每周一书]《生育制度》关于婚姻这一社会现象
- [每周一书]《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 [每周一书] 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从 0 到 1》
- [每周一书]《月光落在左手上》云里写诗,泥里生活
- [每周一书]《社会学的想象力》个体、历史与社会
- [每周一书] 存在感来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每周一书]《杂食者的两难》现代人的饮食困境
- [每周一书]《地理与世界霸权》地理如何影响人类历史?
- [每周一书] 人生何以如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每周一书]《鳗鱼的旅行》一场关于鳗鱼和父亲的旅程
- [每周一书]《学会提问》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武的内容以个人体验为主,忽视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很多结论只有结果,没有引证,在逻辑上牵强附会的更多一些,可能会对心智尚不健全者或病症期的读者造成严重误导,不建议阅读。
我看了他的一些书,武志红的大部分是负能量,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归根结底的错不在我,有些逃避现实的意味,而且据我所知,他所谓的一些资料全部都是生拉硬套(比如中国人心里年龄不超过1岁,哪个调查,哪个报告,根本查不到),我觉得推荐他的书最好慎重一点,他的书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有一年春节边哭边看完。武志红的书看了不少,说实话,他的书好处在于用通俗易懂的生活中的例子揭示出心理学问题,不像专著那样晦涩难懂。但问题在于,他的书中很多例子有点极端了,容易让人陷入,我身上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错,如果我有一个完美的父母,这些问题都不会发生的思维误区。而他的书中又只是指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所以更容易陷入一种对父母的憎恨情绪中无法自拔。感觉他的书将所有成年人的心里问题都归因于童年经历,这种流派虽然可以帮你找到你身上种种心理问题的根源,但找到他们不意味着就能解决他们,而这一派的观点并没有提供解决办法。建议读者看完这些书之后再看看阿德勒等其他流派的心理学书籍,不要沉迷于痛恨过去,多从未来考虑,多一些积极正面的行动。
武志红 的推荐是不是慎重些。。。毕竟他的心理学著作褒贬不一,大众难以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