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人文普及读物《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一本书就像一个孩子,大脑孕育的孩子,就像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部里诞生出来一样。这本书是个幸运儿,很快就备受读者疼爱。许多读者写信给我,提出许多问题。我试着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在此一并回答。
这些信件中有一位老师的来信,他从学生的作文里收集了一些令人莞尔的“选粹”,例如:“古埃及的居民名叫木乃伊”,“大卫与集邮者大战”,“因为出售教皇的赎罪券,马丁·路德被钉在维腾堡的城堡大门上”……
在一次作品朗诵会上,我从中撷取了一些以娱听众,讲到“苏格拉底因为吸食毒品过量而死”这一句时,一位年轻的听众站起来说:“苏格拉底关我什么事?我要的是新的资讯。”他的语气让我想起哈姆雷特,当一名剧团的演员因同情特洛伊王后而热泪盈眶时,哈姆雷特不解地说:“赫古芭之于他或他之于赫古芭,有什么值得他为她而哭的呢?”苏格拉底之死与我们何干?为什么我们该为他哭泣?
当时雅典这个城市刚发明了民主,整座城市就像一个辩论社,所有旧时的真理都受到质疑。此时苏格拉底出现了,他给了年轻人新的思考基础:哲学、自由辩论、理性,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基本教养。藉由巧妙的辩证和逻辑的趣谈,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充满了魅力。然而一个“作风审查”委员会随即成立,将苏格拉底送入监狱并判处死刑,罪名是散布邪说蛊惑青年。
我在朗诵会上讲了这个故事之后,以“苏格拉底是为教养而殉难的第一人”作结,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认识苏格拉底,同时强调“教养不同于资讯”。
“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那个年轻人问道。
我正想慷慨激昂地再独白一番,突然想起德国诗人安晨斯柏格曾打过的—个比方,于是反问他:“16 世纪的人文学者与宗教改革家梅兰希顿和一位美发师相比,你觉得谁知道的比较多?”
“我想梅兰希顿应该加道的比较多吧。”
他的回答正中我下怀。“不见得,”我说:“当然梅兰希顿读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精研文法、修辞、哲学与神学,还懂得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可是,一位美发师知道所有的广告词和流行歌词、几百部电影、无数明星与名人的轶事八卦、各种化妆品的价格和用途,还深知许多保养、减肥和健身方法的奥秘。
“就数量而言,梅兰希顿与美发师所拥有的资讯可以等量齐观。然而,美发师的知识缺少秩序与结构,而且这些知识的寿命很短。梅兰希顿的知识则井然有序,涵盖了文化的主要特征,涉及多种符号系统,以这些符号系统为基础,就能进入其他的知识领域。同时这种知识寿命很长,这就是资讯与教养的差别。”
语毕,另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是学信息处理的。我认为资讯大可交给电脑来处理,电脑能轻易将资讯储存、复制与重新整理。将来,取得资讯不再是问题,问题在于筛选。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筛选资讯的程序。”
我只消再加上一句:教养就算得上这样一种筛选程序。
然而,为什么德国文艺界的知识分子总要惺惺作态,仿佛“教养”是个脏词,只能用嘲讽的方式提到这个词呢?为什么他们对我群起而攻之,只因为我使用了“教养”这个字眼?德国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文化官僚大言不惭地谈论“整体教育计划”,但是一听到“教养”就本能地遮遮掩掩?
且让我用莎翁的名著《哈姆雷特》来回答。人家都知道剧中的王子在午夜时分见到他遇害父亲的鬼魂,成了鬼魂的父亲说他此刻身处炼狱之中。可是哈姆雷特曾在新教的重镇维腾堡求学,路德和梅兰希顿废除了炼狱之说,那是文化上的一大革命。
在炼狱里死者会继续活着,虽然是在另一个世界,但却和生者活在同一个时间里。生者可以和死者接触,透过弥撒、祈祷或购买赎罪券,生者能减轻死者在炼狱里所受的苦。炼狱之说被废除后,死者就没入时间的长河,消失在黑暗的过去,与生者无涉。唯有这样,死者才真正死去。
然而《哈姆雷特》告诉我们,死者可不愿就这样消失无踪,遂以鬼魂的形式重回人间。
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秩序如果突然被废除,就会变成鬼魂出没,一如教养在德国。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自序。
————————————–
作者:[德] 迪特里希·施万尼茨
译者:刘锐 / 刘雨生
副标题:现代人应该知道的西方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与风俗文化
评分:8.1
这是一部欧洲人写给欧洲人看的人文知识通典,全书实际上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和修养?比如在社交生活中,为什么必须知道莎士比亚和梵高,却不必知道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书从各个方面对西方文化进行了综述,可谓一部西方文化大全:既包括明文书写的人文科学知识,又包括社交中潜在的规则与禁忌;既描述了历史,又分析了当前。
人文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善你的生活,但一定可以让你的视野更开阔、让内心更丰富、让你的人际交往更愉快。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历史的教训》人类的活动是否有规律?
- [每周一书] 解读反精英现象《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 [每周一书] Google 模式《重新定义公司》
- [每周一书]《利维坦》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
- [每周一书] 发达工业社会下《单向度的人》
- [每周一书] 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与自己和解
- [每周一书]《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 [每周一书] 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第二性》
- [每周一书]《掌控谈话》让你不再害怕冲突
- [每周一书] 从接纳到再传播《创新的扩散》
- [每周一书]《社会学的想象力》个体、历史与社会
- [每周一书]《周鸿祎自述》他的互联网方法论
- [每周一书]《鳗鱼的旅行》一场关于鳗鱼和父亲的旅程
- [每周一书] 心理学童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每周一书]《谈修养》写给青年人的珠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