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自从“百家讲坛”开坛后,中国历史和所谓的“国学”在大众传媒和科普领域就成了流行。其实,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领导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
中国历史,特别是公元 1840 年前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乏味的:它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变法之外,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1840 年前的中国历史更是几乎没有现代意义,至少远不如公元 1500 年后的世界历史对我们更为重要。
更糟糕的是,太沉迷于中国历史,还会让我们从上到下都潜移默化地陶醉于中国历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权谋术。权谋术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也是最血淋淋的主线。对一个人的自我境界来说,最大的满足可能确实是赢得生杀予夺的权力,并且享受这种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对个人的自我实现而言可能是最高的境界恰恰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最大伤害。权谋术是人治的核心逻辑,但不是法治的核心逻辑,甚至是法治的阻碍,因为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将权谋术的适用范围缩小到最小。而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从上到下都是人治,所以在看起来特别强调集体的表面之下,绝大部分个人都是“破坏性”的个人主义者:我们都希望别人遵守我们为他们定的规矩,但是,我们自己都不想遵守规矩,特别是别人订的规矩,特别是有权力的人士。这一点在中国历史和当下中国官场的各种乱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人民也不傻:既然有权力的人都不守规矩,那我们平民百姓又何必守规矩呢?因此,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要不守规矩没有代价,那我们就不要守规矩。
于是乎,在看起来似乎特别强调集体的中国,一遇到需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作出选择的时候,许多人,甚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个人利益。这背后的缘由是,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几乎都全部是强权驱使的结果。而一旦没有强权的驱使,而且集体需要个人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没有个人自觉根基的集体主义便会烟消云散。
相比之下,那些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国家的公民,却真的会在国家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甚至赴死疆场。美国二战时期的《兄弟连》的真实故事足够说明了吧。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背后,这些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有相当的自愿成分。
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
太过沉迷于中国历史并认定中国过于独特还很容易让我们闭目塞听而固步自封(据说这种沉迷情怀纯属“学术自恋”,是一种病,得治)。
许多人士可能真的不知道,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成就的王朝或国家绝不是只有中国一个,而是多达几十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在 1469 至 1500 年间的崛起和扩张不比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扩张逊色。而英国在 1600 至 1780 年间从欧洲的边陲崛起,并作为近现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国屹立不倒长达两个多世纪就更是让人生畏。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的崛起同样可以大书特书。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都曾有过长达 20-3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
但是,在这些曾经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中,最后只有三十个左右的国家真正成为了全面的现代化国家。许多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最后都沉沦了。现代化就像一个孤岛,而在试图游向这个孤岛的过程中,失败是多数,成功是少数。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要么还在原地踏步,要么困在漩涡中,甚至已经沉没。这些国家的惨痛教训是绝对不能再失去一次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机会的中国必须吸取的。
太过迷恋中国自己的历史而不去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中国就不大可能真正好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结果是,在追求一个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在无谓地重复支付一些其他国家已经支付过的高昂学费,还在继续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弯路甚至歧路。
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当下中国的政界和学界,都在大谈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争夺话语权”。但是,“争夺话语权”和仅仅是“发出中国的声音”有很大不同。中国可以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接受你声音的受众,你只是在面对旷野呼喊,最多只有回音,却没人应声。“争夺话语权”更不是自己对自己喊“我要话语权”的口号:那样只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有“话语权”,就不能只关心和谈论自己的话题,而是必须关心并且讨论别人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无论别人一开始听不听得进去我们的见解。
要想能够有水平地讨论别人的问题,那我们首先就必须先去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并进而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包括对世界问题的诊断和药方,从而能够对他人的福利有所促进,中国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而这种诊断和药方显然不能建立在主观臆断上,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扎实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今后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能够关心普世问题、提供普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他人的)问题,自欺欺人的所谓专家学者。那些不关心甚至否定普世问题、不能提供普世知识、不能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士,不大可能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有太多的贡献。
怎么办?
要想多了解世界,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普都迫切需要转向。
在科普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分量。与此同时,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少点中国古代史,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近现代史。缺少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而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已经使得我们的许多知识精英和领导人都懒得了解世界,也没有能力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形成。
在研究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考古史例外)。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几乎毫无现实意义,只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与此同时,大大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有比较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比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些弯路和歧路。
说句大俗话,中国不能还是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来和现代世界相处。
——————————
来源:南风窗2015年第4期
“精选短文”相关阅读
- 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一种在保护森林和碳减排方面更出色
- 读书三弊:细说三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 丛日云: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
- 打了 18 年的字我用 Kindle Scribe 重新找回了手写乐趣
- 梁晓声:阅读习惯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 我从未喜欢过电子书阅读器,但 Kindle 应用改变了我
- 为何我会放弃 iPad mini 而换用 Kindle Paperwhite 阅读
- 许小年:网络信息无法替代读书和系统性学习
- 刘亚东: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 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
- 我们真需要用三分之一生命读书吗?
- 读书与藏书:尊重自己的选择
- 买书不读是一种什么病?
- 诚实难于死: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真相的守夜人
- 读书改面相:读书有助于精神气质的提升
宫斗戏子《甄嬛传》和《武媚娘》看多了吧。中国史书你读过多少?按以上这个逻辑,欧美不外乎中段教廷史后段殖民史。。。。
话挺有道理,但就怕有些人一接受这种论点,便将中国史丢到一旁,美其名曰:没用。
功利主义导致了另一种的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没有现代意义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古代史。
许多知识精英和领导人都懒得了解世界——哈哈哈作者是在说他的上司吗。记得有位长者很早便能全文背诵葛底斯堡演讲,与西方记者谈笑风生,怎么能说懒得了解世界。天朝人多,有的人眼界开阔,有的人就迂腐一些,实在没必要用一种唯我独醒的态度指点江山。
沉迷中国古代史会让中国与世隔绝吗?只有墙才会,因为所谓沉迷古代史的压根没几人,要不是高考要考,会有几人去读读历史呢
好书,中国居然还有这么清醒不向权贵和利益舔菊的学者?
标题确实很吸引人,少沉迷中国历史这种提法我不是很赞同“沉迷”二字,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读史为的是知兴替,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给今人以教训,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用极小部分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思进取、自满于中国历史的人来批判所有读史的人,完全是以偏概全,“沉迷”二字本身就带有极强的贬义色彩,从标题处就可看出此文强烈的批判意味,只不过,虽然选了世界史作为对比,但本身缺乏有力论据,最后以为小幽一默的《甄嬛传》和《武媚娘》倒成了众矢之的,毕竟拿这个根本不能算历史的影视作品来影射读史让人迷失,作者实在是泡沫剧观众的水准,不配谈史。
问题是中国历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呀!以史为鉴是没有错的!
高见。正如鲁迅所言,翻开中国的历史书,只能看见两个字,“吃人”。中国历史书讲的都是统治者的御民术,“资治通鉴”成为耄的枕边书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讲究的就是对人性的奴役,对人格的摧毁!可惜了,老毛号称打倒的封建社会,在现代又似乎逐步在复苏,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通读历史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中国人有点天生的奴性,很少有自我,说句难听的,连鲁迅也弃医从文,结果,也还是在文学界是个争议!可见,清醒的中国人,在中国是不需要的!就好像秦始皇统一中国,给了有做皇帝野心的人一个明确的指引,但几乎所有做皇帝的都没有说秦始皇好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吧!中国人不愿做自己的主人,善于做别人的奴隶却又不甘心!
中国史总给中国背着主角光环,世界史就很Game Of Thrones了!
“少沉迷于中国历史”的提法是对的。中国历史太过书生气,总的进程也太过一平无奇!世界史可以更深刻地让人理解“不幸各有不同”!
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你以为现在的中国这样是领导者想要变成这样的么?不是。你以为中国现在的政体是领导者决定这样的么?不是。谁造就了现在的中国,谁决定了中国的政体?是民众。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民众(这里没有贬义,没有感情色彩),是什么造就了这些民众?是历史,从古到今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人,中华民族。不论你是想改造民众,还是想改变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的历史。不论你想实现人治还是实现法治,你需要做的都是了解民众,依靠民众。要做这些,就只有了解历史。当然,不是说只看中国的历史,不看世界的历史,只有你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了解了,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是现在这样。我想,只要我们还在用着汉字,历史就在此中传承,汉字不消亡,中国人就不可能变成希腊人。
用甄嬛传和武媚娘的例子来代表中国的历史也是很不恰当,可能我对中国历史了解的太少,我真不觉得这两个例子能代表中国的历史。
作者把权谋术和文尾的《甄嬛传》还有《武媚娘》比作中国历史???沉迷和自恋又是看的什么书?不会是只看《上下五千年》和删掉了农民起义文革和各种运动的历史教材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研究历史是没有问题,这文的作者混淆了研究历史和关注现实问题的概念。恰恰相反,假如没有研究历史的人存在,中国的现实问题更加解决不了。
以权谋书给中国古代史盖棺定论,现代是适合法制而非人治,但实质上仍然是人治社会。此外,以逻辑衡量,因为读古代史就是“自恋”是本文的道德高点,因此号召众人须看向世界,世界之大又要看向何方?难道一切历史不读,旦行脚下路吗?真正善于读书学习之人,绝非只闻一家之言,盲从盲听,妄自尊大。如果作者想要劝谏大家多研究近现代中国史和世界史,办法有很多,不用借贬低其他历史时期来作为佐证。
这样的呼声固然令人欣慰,但是我朝的一切,包含学术资源和舆论引导,是在那些人手中的。那些人的想法很明确,隔离世界。
确实,上帝的子民只能是羔羊,能成佛的其实都是恶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国家不需要有思想的人,国家只需要奴隶,只需要听话的猪狗,唯一不需要的就是有人格的人!
权谋术,《甄嬛传》和《武媚娘》当中国历史?此文作者根本不知中国历史为何物
清醒的好文章。
赞一波 好书 评论里其他那些智障。。。简直了
最烦你这种张口闭口“智障”的人,有什么反对的意见就详细说不行吗,何必人身攻击,你就一身清高?
和一个智障辩论,是你的错!
这个视角确实提醒我们不能老看中国古代历史,要辩证的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