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自从“百家讲坛”开坛后,中国历史和所谓的“国学”在大众传媒和科普领域就成了流行。其实,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领导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古代中国历史几乎没有现代意义
中国历史,特别是公元 1840 年前的历史,其实是非常乏味的:它只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除了董仲舒和王安石的变法之外,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1840 年前的中国历史更是几乎没有现代意义,至少远不如公元 1500 年后的世界历史对我们更为重要。
更糟糕的是,太沉迷于中国历史,还会让我们从上到下都潜移默化地陶醉于中国历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权谋术。权谋术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核心主线,也是最血淋淋的主线。对一个人的自我境界来说,最大的满足可能确实是赢得生杀予夺的权力,并且享受这种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但这种对个人的自我实现而言可能是最高的境界恰恰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最大伤害。权谋术是人治的核心逻辑,但不是法治的核心逻辑,甚至是法治的阻碍,因为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将权谋术的适用范围缩小到最小。而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从上到下都是人治,所以在看起来特别强调集体的表面之下,绝大部分个人都是“破坏性”的个人主义者:我们都希望别人遵守我们为他们定的规矩,但是,我们自己都不想遵守规矩,特别是别人订的规矩,特别是有权力的人士。这一点在中国历史和当下中国官场的各种乱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人民也不傻:既然有权力的人都不守规矩,那我们平民百姓又何必守规矩呢?因此,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只要不守规矩没有代价,那我们就不要守规矩。
于是乎,在看起来似乎特别强调集体的中国,一遇到需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作出选择的时候,许多人,甚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个人利益。这背后的缘由是,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几乎都全部是强权驱使的结果。而一旦没有强权的驱使,而且集体需要个人做出牺牲的时候,我们没有个人自觉根基的集体主义便会烟消云散。
相比之下,那些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国家的公民,却真的会在国家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甚至赴死疆场。美国二战时期的《兄弟连》的真实故事足够说明了吧。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在看起来非常个人主义的背后,这些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有相当的自愿成分。
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
太过沉迷于中国历史并认定中国过于独特还很容易让我们闭目塞听而固步自封(据说这种沉迷情怀纯属“学术自恋”,是一种病,得治)。
许多人士可能真的不知道,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成就的王朝或国家绝不是只有中国一个,而是多达几十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在 1469 至 1500 年间的崛起和扩张不比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扩张逊色。而英国在 1600 至 1780 年间从欧洲的边陲崛起,并作为近现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国屹立不倒长达两个多世纪就更是让人生畏。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的崛起同样可以大书特书。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都曾有过长达 20-30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
但是,在这些曾经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中,最后只有三十个左右的国家真正成为了全面的现代化国家。许多有过迅速崛起的辉煌历程的国家最后都沉沦了。现代化就像一个孤岛,而在试图游向这个孤岛的过程中,失败是多数,成功是少数。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要么还在原地踏步,要么困在漩涡中,甚至已经沉没。这些国家的惨痛教训是绝对不能再失去一次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机会的中国必须吸取的。
太过迷恋中国自己的历史而不去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中国就不大可能真正好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结果是,在追求一个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还在无谓地重复支付一些其他国家已经支付过的高昂学费,还在继续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弯路甚至歧路。
过分“自恋”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当下中国的政界和学界,都在大谈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争夺话语权”。但是,“争夺话语权”和仅仅是“发出中国的声音”有很大不同。中国可以发出声音,但如果没有接受你声音的受众,你只是在面对旷野呼喊,最多只有回音,却没人应声。“争夺话语权”更不是自己对自己喊“我要话语权”的口号:那样只是自娱自乐,自欺欺人。
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或事务中有“话语权”,就不能只关心和谈论自己的话题,而是必须关心并且讨论别人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无论别人一开始听不听得进去我们的见解。
要想能够有水平地讨论别人的问题,那我们首先就必须先去了解别人。只有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并进而为世界提供有用的知识,包括对世界问题的诊断和药方,从而能够对他人的福利有所促进,中国才会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而这种诊断和药方显然不能建立在主观臆断上,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扎实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今后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能够关心普世问题、提供普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他人的)问题,自欺欺人的所谓专家学者。那些不关心甚至否定普世问题、不能提供普世知识、不能帮助他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人士,不大可能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有太多的贡献。
怎么办?
要想多了解世界,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普都迫切需要转向。
在科普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分量。与此同时,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少点中国古代史,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近现代史。缺少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而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已经使得我们的许多知识精英和领导人都懒得了解世界,也没有能力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世界的形成。
在研究上,削减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支持(考古史例外)。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几乎毫无现实意义,只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与此同时,大大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研究,特别是有比较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比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些弯路和歧路。
说句大俗话,中国不能还是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来和现代世界相处。
——————————
来源:南风窗2015年第4期
中国的历史,有统一治世,有群雄割据,有宗教和政治的碰撞和融合,有技术、文化和商业的发展历程。文中却变成只有权谋。中国历史本就是世界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知道凭什么不能沉迷
历史是不断在重复的,哪怕现代史也是在重复过往的历史;唯一的区别在于科技和经济,所以要了解是这一点。其他的作者说的不敢苟同,哪个时代都是权谋上位,支撑社会精神文明体系是正是思想史。科技仅仅是社会不断进化的产物,而并未彻彻底底的改变,归根究底,科技只是工具
早就应该把“手撕鬼子”这一类影视剧下线,演了这么多年了,这是对大众智商的侮辱。受这种媒介的传播,对青少年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能知其所往。我们是集权国家,那一批领导人的学识还是不容小觑的。比如王沪宁,他对世界政治的发展还是有深刻认识的,也出版了一些著作。但是现在的学术界对于这种比较学术,的确是缺乏。历史也是,没出什么真正的有意义的著作,就是翻译他国的文献。就算写作,也是博大家欢心,就是一股“厉害了,我的国”之流,迎合大众,把文字变现。中国真正有学之士,生活拮据。本文有一点是值得提倡的,我们是应该放眼世界,比较世界发展史,多出一些这方面的著作,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益而无害,“厉害了,我的国”可以宣扬,但是不能蒙蔽大众的认知。
价值导向还是要抢,但是别人并不欣赏唯我独尊的态度。文化输出从软做起才可能有效果。如果日本不是输入漫画而是输入效忠天皇又怎么可能造成今天的文化侵略。
“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都没有沉下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何谈“迷”,更何谈有没有“历史意义”?
更深入的论证“太沉迷于中国历史导致闭目塞听”这一段才是真的“迷”: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十年的迅速崛起和辉煌成就的王朝或国家绝不是只有中国一个,而是多达几十个。…失败是多数,成功是少数。”,好的,中国是成功的少数,这样论证起来,中国岂不正是“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还成功了,研究中国的经历岂不很有价值?
所谓话语权更是谜中之谜,什么是争夺话语权,那就是我不要只能“你说着我听着”。掌握“话语权”的人什么时候关心过有没有人“应声了”?这只能叫发言权,讨论权。
受最近HK问题的影响,从文章里我看到的是满满的“双标”。日不落帝国称冠两个多世纪让人望而生畏,我大唐盛世289年就无视?兄弟连就更不用说了,明显是文化侵略,西方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已。站起来吧,都9102年了!
观点不敢苟同,中国历史是否真的一文不值呢?古代史不单单是一个总体发展的趋势,不只是中国,每个国家的经济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科技史对该国的发展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举个例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等各派思想百花齐放,现如今,我相信作者本人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价值观中也少不了法家公正、法治的元素。再说,中国在戊戌变法之后多次对制度地探索中发现,只有基于中国的历史及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何来中国历史无用论?
有些观点不能苟同,中国不缺少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拿兄弟连这种商业化的美剧来阐述观点,我就呵呵了。兄弟连不是美化的神剧?美国大兵的神话说明你被美国文化入侵了,跟现在的篮球跪族有啥区别。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既学中国历史又学世界历史呢,反躬自省和放眼世界没有冲突,哪怕是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的联系也是难以割裂的,沉迷中国历史不会故步自封,不学无术才可能故步自封。
有些观点不太认同呢,有些观点是很有商量的余地的!
你的标题非常不贴切,而文章的描述几乎把中国史的内容和 现在 的古装影视剧的内容划上了等号,我很想问作者 你可知道 你列举的那些古装影视剧 恰恰被那些熟知中国史的人喷唾沫,你醉心权谋 你才看到了历史中的权谋,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车轮的动力来源于民众,中华文明能够持续至今,不是靠权谋的。甚至于 你都能扯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居然还能总结出中国人个体的集体主义不如外国,你举例的还是欧美影视剧,你怎么不举例我们的抗日战争,你怎么不举例我们的抗美援朝,那些为了现在和平的中国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外国人(美国加州学派,甚至包括新清史,全是美国白人在研究,不是华裔,他们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好听到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倒是很多在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可不止是权谋术,这是看问题的眼光的事情。有句不好听的话,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再一个,中国历史也不止是二十四史,还有科技史,学术史,这些现在都有人在整理。不说别的,上个世纪李约瑟的《剑桥中国科技史》就能让人认识到中国的许多方面。历史资料的研究总是要继续的,因为角度不同就会有新的收获,在这篇文章里却成为了一成不变的没有新意,这个确实让人吃惊。比如对礼法的认知,费孝通的认识很多人看了会认同,殊不知当前的许多研究都表明,他的认识还可以再辨析,再深入,甚至是反转。他的研究是对他所在时代的中国农村的一种社会性调查,但是也是基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一种揣测。那么为什么要重新认识费的想法呢?因为根据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是有误解或者不深入的地方。可以说任何一种社科研究都离不看历史,因为人本身既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过去的影响。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历史不就是了解自己的一个镜子吗?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还遑论改变学习和进步吗?
据说某人最爱看《雍正皇帝》这一类的电视剧了。
不知道看世界史看的是什么,1500年后的大帝国的崛起是殖民和奴隶贸易。作者说让我们多看世界史,说中国史有害,也没说世界史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
这完全就属于全盘否定了。作者是从功利角度来看中国历史的,中国历史是旧的,跟不上现代化潮流,中国历史或者说政治(作者说的应该是中国政治)里面有太多被现代社会视为毒物的东西,这样看来对现代化发展百害无一利,可是我要是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是星辰大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搞物理,生物,数学等,那什么文学,哲学,心理,建筑之类也没用,不应该沉迷其中
我是一名理科生,90后,昨天看大象公会关于东南互保的推送才知道还有这一回事,说是实话也就中学学过历史。看完之后,Google了东南互保的前前后后,对李鸿章的印象也由原来迂腐愚忠的救火士大夫,改变为竟然敢抗慈禧懿旨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