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观:不求甚解到底好不好?
古人云“开卷有益”,一本好书,会成为一生的良伴。不过,一个人爱书、勤奋读书的同时,更要善于读书,注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读懂书、读通书。
清初以“画、诗、书”“三绝”而闻名的郑板桥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不宜求多,而应当选好书,求精品来学以致用。他还说过:“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实际上,他并不反对博览群书,而是强调必须以精读为基础。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早年隐居荆州隆中时勤奋读书。与诸生不同的是,诸葛亮读书讲求“独观其大略”,具体来说就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可见诸葛亮不仅好学,而且善学,无论读书还是打仗,都称得上“足智多谋”。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在韩愈看来,一个人即使终生不停学习,也不可能涉猎所有知识的万一,就算是一本书,想将它全部记住也是困难的,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没有必要的。他提出在学习中要“提要钩玄”,也就是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挈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提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在古代,有识之士提倡的抓住重点、吃透精神实质为主旨的读书方法中,最为后世争议的当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读书法,他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他假托“五柳先生”来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对读书的见解。
陶渊明的读书法可以用“不求甚解”四个字概括,后世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提倡的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读书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赞同者则觉得陶渊明的读书法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抠章句而忽略了书中主旨。
其实,陶渊明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读书观点,与他早年的求学生活密不可分。史书记载,他“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勤奋好学。自汉代起,一些经学家对经典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其中多有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非但对读书无益,反而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和理解。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就是针对这种不良的学风。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在很多古时文学大家看来,读书不在多,而在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达到了读书求知的目的。
——————
作者:肖明舒
来源:城市快报
延伸阅读
- 马未都的读书秘诀:聊聊读书有什么用
- [每周一书] 解谜潜意识行为背后《神经的逻辑》
- 朱维铮:什么书对我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 Calibre 使用教程之抓取网站页面制成电子书
- Calibre 发布 3.0 版本(附常用功能梳理)
- [每周一书]《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坚持“我对你错”
- [每周一书]《漫长的告别》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 Kindle Paperwhite 4(5.10.2~5.13.3)越狱教程
- 亚马逊 Kindle 全系列更新,含首款彩屏 Kindle Colorsoft
- Kindle 正式全面退出在华业务中国电子书店已停止运营
- Pirate Library Mirror 盗版图书馆镜像项目放出 31TB 数据
- 暴雪官方魔兽小说:魔兽上古之战三部曲
- 亚马逊正式发布全新 Kindle Paperwhite 5(KPW5)
- [每周一书]《免费》商业模式的经验式归纳与思考
- [每周一书]《圆圈正义》关于法律、正义与道德的思考
我觉得单纯的读书不太好,学以致用非常必要,生活中工作中用不到的书读起来浪费时间
说的非常好,读书要有所选择,每一类书中则其精华细读深思、多读多想、理论结合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广博、泛读,才能真正有效的开阔视野、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