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读书: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对精神追求的扼杀
实际上经典的书,就是说值得反复揣摩、反复看的书也不是很多。我们分成中国的和外国的两个部分来说。
中国的书,以前通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读书的意义,是为了考八股,考科举,就是古代的应试教育。这样的人读书,肯定有一批必读的书目。这一批书目肯定不会完全适合我们,但其中确实凝聚了中国文化比较精髓的部分。特别重要的书,肯定不会多,所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大致先浏览一遍。
现在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读连环画,或者普及本,大概先了解一下。比如蔡志忠画过《庄子说》,他可能自己比较有感触,所以《庄子说》画得挺好,编得也不错。然后一大批人,都是因为《庄子说》销路很好,就开始画《老子说》、《孔子说》等,但是比起来,好像还是《庄子说》更好一些。这些书当然不能作为依据,都有各自的副作用,可能跟原著差别比较大,只能作为一个导读,引起你的兴趣,大致上看一看,终归比什么都不看要稍好一些,当然最好还是看点儿原著。
中国旧时代一直到清或者民国,通常知识分子中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必须要看这么几本书:《五灯会元》、《世说新语》,等等。原因是这些书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就是中国人通常说的人情世故。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有意思的文化人,应该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当然有它不好的一面,就是圆滑、没有原则;但好的一面,就是对人、对生活更理解一些,这个人会显得更加温和、睿智,这些肯定不光是读学术上的东西就能解决的。
我以为现在一个年轻人应该大致上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本小说看一看。现在很讨厌的就是都放电视剧,所以年轻人基本都是通过电视剧知道这样一些故事。书里面肯定远远不止于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像一个酒瓶子,主要是让你喝这个酒。没有这个载体,装不下他所要说的东西;有了这个瓶子,他就可以把这些东西装进去。
就像《红楼梦》,它一定要编排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三角爱情,然后才可以把贾宝玉认为的什么是水做的,什么是泥做的,什么叫雅,什么叫俗等观点说出来。他主要是想说出这些东西,发出这种牢骚,然后他才会编这些故事。而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基本上只剩下情节,文字的魅力已经很少了。
《红楼梦》比较早的时候拍得还略好一些。我觉得《红楼梦》、《水浒传》可能在文学上意义更大一些。《三国演义》更侧重于政治和军事,而人性刻画要比《红楼梦》、《水浒传》差,但毕竟比《左传》、《汉书》、《资治通鉴》要好念,稍微有趣一些。《西游记》是寓言式的,属于比较轻松的小说吧。看《红楼梦》眼泪汪汪的人可能比较多,但我绝对不相信一个人看《西游记》会眼泪汪汪。有人甚至说过,世界上有了这几部小说以后,后来的小说可以不要写了,因为文化含量都大不过它。所以看了这些书以后,它们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实是比较大的。
现在让你去看这些经典,说是比较好说,但是真正能把这些书读出味道来,还是需要读很多相对浅的书来铺垫,这可能是台阶比较高的步骤。
比如诗词这一部分,你真的能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都看得相对熟,就很好了。词话这一部分,能把《人间词话》看得熟一些,就很好了。但是你如果前边比较普及的东西不怎么看,比较简单的唐诗宋词的导读不太看,直接看《人间词话》,那也就看不出什么味道来。要想把这些所谓经典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觉,还是要从一些普及的版本读起。《人间词话》、《五灯会元》,都是我比较喜欢的。
美国有一个民意测验,跟文化有点关系,是这样一个假设题目:假如让你到月亮上过一辈子,只准你带一本书,你带什么书?40% 以上的人填的是《圣经》,其他居然有 20% 的人都填了《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的一个代表作。这个题目假如拿到中国来,我可能会填《五灯会元》,并不是因为它特别好,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含量好像比任何书都大,它全是语录体,很短的两三句话,讲的东西非常多。但是我也知道,这样一本书要看出味道来,确实需要内心有大量原有的积淀。就像有一锅很新鲜的肉,一把盐放进去,肉就好吃了。有人就觉得是不是因为这个盐好吃,就回去光吃盐,那肯定不好吃。所以你说哪本书最重要,也很难说。古人有句话叫“开卷有益”,只要名气大一点的书,如果有时间,不妨先看一看,翻一翻。
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关于禅宗的书。我觉得对于理解文人画比较有好处的就是禅宗的书,所有的问题都说得很清楚。他们没有长篇的记述,就是一些师生的对话。经常有禅师说一些非常简单的话来打消你复杂和沉重的思维。有一个和尚到市场上,看到有一个人在卖肉,另外一个顾客说给我来一斤好肉,卖肉的就把刀放在肉上说,你看看哪一块不是好肉,然后和尚就顿悟了。
“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想如果“四人帮”被打倒了,我一定要画一套《皇帝的新衣》。那时候我在画儿童画,觉得这个故事太过瘾了,我一定要画。“四人帮”打倒后,我赶紧画了一套《皇帝的新衣》,觉得特别过瘾。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儿童画,之后我想,自己又想干吗呢?不知道。但过一段时间,又会特别怀念画儿童画的时候。所以其实现在这么多画,都可以随便临,临下去都没完没了,都特别好。
那时候我们看的都是《农民画报》,之前我在一个朋友家里还把一盒农民画拿出来看,特别难看。但当时偶然在家里发现一张“文化大革命”时遗留下来的东西,大家就觉得特别稀罕,传来传去的,特别幸福。那时候找到一本书都可以看好几天,觉得特别舒服,特别快活。现在新华书店那么多书,没时间看,觉得烦。当然如果那时候人家和我说这句话,我肯定气死了,没人压迫你,你还那么烦。我觉得从禅的意义上讲,哪一块肉都有哪一块肉的好处。你怎么平心静气地体会自己的处境我不说,学习方法这些我觉得都是个人体会的事,你在这儿就怨那个,你在那儿就怨这个,那你永远不会画。开玩笑说,中国人际关系难相处么?你觉得出了国这些都解决了,然后发现其实出了国又有好多新的事,也烦。就是说如果你烦,到哪儿都烦;你要是不烦,到哪儿都不烦。
禅学、道学不是一个领域的,我不是叫大家都去学佛教。但是作为中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比较有意义,就是说前面的人怎么画成这样,他们都在做什么东西,禅学和道学可以帮助你读古代的画。
读书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不是说到了三四十岁,你还想看书就可以看得进去的。不要说三四十岁的人,我儿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劝他看点书,他跟我讲他在同年龄的孩子中间算看得比较多的了。我跟他一聊,就发现这个数量让我很不满意。然后我就开始想,为什么我们小的时候比他们喜欢看书?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媒介原因。我想我小时候如果有这么多电视连续剧可以看,这么多 VCD、DVD 随便看,这么多电脑游戏可以玩,肯定不会看这么多书。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玩,就把看书当成一种消遣,一种娱乐。你崇拜英雄,你在电脑游戏里扮演江湖角色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拿一个半透明的纸把《说岳全传》前边的人物都描一遍。其实想过的瘾都是一样的,想宣泄的情绪是一样的,但现在有更好的、科技上更进步的手段。
但是玩网络游戏可以疯狂到什么都不想做,古时候也会有,就是整天只描绣像,或者整天只知道看小说,不好好去读考科举的书。那时候认为这些书是会让孩子学坏的,现在反而变成很有文化的东西,让他一定要好好读。所以我觉得这事挺荒诞的。现在在网上打游戏是不好的,可能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没准家长教育孩子,说你看我们那时候辛辛苦苦在网上打游戏,学到了很多东西,你现在连网上游戏也不打可能那时候随便吃一个小药丸就很快乐了。
所以人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真的不好说。古时候下围棋、下象棋都不是好人干的事。你去看《金瓶梅》这些书上面,凡是一个坏人,肯定是又会下棋,又会唱歌,又会写诗,又会写曲,按我们现在的标准来说就是天才,按那时候的标准来说,整个是一坏人,这人怎么一点正经事不干,整天玩这些东西?所以每一个时代的标准不一样,不好说哪一样东西就一定好,哪一样东西就一定不好。我觉得书这种载体,可能慢慢会退出人类文化传承的主流,变成像古董一样的东西。现在电脑承载大量的文字太容易了,还有有声读物,你躺在床上听一听,比看还快。
现在的荧屏大量地替代纸张,很少数的人要看书,就出数量很少的书;有的学术报告因为很少的人在研究,比如一些非常刁钻的尖端的专业课题,每个国家发一本就算了,一个国家没有几个人在看。电影不行,拍一个电影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你说我拍了给两个人看,不可能。
所以,电影投资必须马上要回笼。我碰到过很多搞电影的人,想叫我给他出主意,又反复告诉我,这不是艺术,这是娱乐,我们弄点钱就算了。那么电影和电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让货币迅速回笼,要吸引大多数人的眼球,也就变得相对浅薄。假如人这个物种的文化承传太过于依赖商业性屏幕,我觉得会退化。
现在太重视实用的、有用的东西,比如科技,或是某种专门的技术。中央七套的农业节目,告诉你怎么养鸭子可以发财,怎么养鸡可以发财,这种节目大家都很有兴趣。这种承传我觉得不会变少,因为大家学了马上就可以多卖钱。比如我在大学里教画画,我跟学生说这个画怎么画就会更好看,每个孩子都愿意学。但我要讲画画的人文意义,下面听的人就要睡着了,他不愿意听,觉得这个东西太长远,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是比较可怕的事。人将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急功近利,马上就能看到利益的事他才干,而让他一辈子享受一种层次更高的心态,更睿智、更雍容的精神境界,他是不需要的,因为他没有得到过,也不知道得到了以后有什么好处。你跟他讲,他就大眼小眼瞪着你,心里想你不要跟我说这些废话好不好。
西方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我在法国待的时间相对长,我觉得西方出现这种情况比中国还要早,对经济游戏这么热心地去做,实际是西方过去的事。现在看来有两个坏处,第一就是人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空气中的臭氧等,都大量地消耗;还有一个坏处就是长远的、唯美的、不太唯物的精神在大幅度、飞快地消减。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把人类带入一个可怕的情况。
所有的物种都有这个本能:如果繁衍得太快,这个物种马上自己会采取措施。如果蝗虫是人,或者牛、马、野老虎是人的话,它们到这时候就会对爱情失去兴趣,不再生产后代,以控制种群的数量。它们也知道发展太快是非常可怕的,会把森林可以吃的食物全部吃完,之后大家一块饿死。它们都有这种保护性的反应,如果没有这种反应,这个种群可能很早就灭亡了。
恰恰是人,我发现反而不太有这个本能,只知道吃喝,非得把地球上可以用的东西全部用干净,还觉得不够,还不知道节省一点。这是文化上的悲剧,欲望不能得到抑制。
有声版:《聊聊读书》静雅思听朗读版
————–
作者:朱新建
来源:《打回原形》
本篇文章取自已故画家朱新建的著作《打回原形》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原标题为《聊聊读书》。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子散落在各处的话语,有关千年画史,文人往事,古今中外,世事纷呈;有精妙通透的阐释,亦有零零落落的碎语,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或深或浅,或隐或白,都是他的性情与风流。《打回原形》由广西师范大学理想国出版。
延伸阅读
- [2019.03.30] Kindle 阅读器固件升级至 5.11.1.1
- [每周一书]《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 [每周一书]《大空头》讲述金融世界的游戏规则
- 如何修改 Kindle 原生系统的页面边距(需越狱)
- [每周一书] 从《九型人格》中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
- 解读哲学家: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摘选推荐
- 中亚 Send to Kindle 微信服务推送步骤变更
- 第二代 Kindle Paperwhite 对比第一代的区别
- 不只是 Kindle,盘点 E-Ink 技术应用方向
- [每周一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讲述理想中的城市
- [2020.07.07] Kindle 阅读器固件升级至 5.13.1
- Kindle 中文字体推荐:更换一下字形口味
- 解决 Calibre 推送“500 Error: bad syntax”错误
- 使用 Kindle 原生功能导出电子书标注和笔记
- 周末动手DIY:用旧书封面制作一个 Kindle 壳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人为了过得更好努力奋斗,年轻人背负房贷车贷,可能每天回去就累的直接睡了,所以不是不读书读什么书的问题,在经济基础没打好之前,上层建筑很多人已经抱着实用主义的心态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剧流行的原因,不用动脑,跟着节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