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偏见的本质》了解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
偏见(prejudice),来自拉丁语名词 praejudicium,和大多数词语一样,自古典时代以来,其意义已经经历了很大转变。该转变有三个阶段。
- 对于古代人来说,praejudicium 意味着先例(precedent)——基于之前的决定和经验做出的判断。
- 后来,该词语在英语里获得了新的含义,即在尚未仔细审查并考虑事实时就仓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断。
- 最后,该词语又获得了今天我们使用它时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即伴随这样一个无根据的预先判断而出现的,“喜爱”或“厌恶”的感情。
也许在对偏见的所有定义之中,最简明的是“没有足够的依据,就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一清晰扼要的措辞包含了所有定义都包含的两个基本成分——毫无依据的判断和由此而来的情绪基调。然而,这样的表述实在是太短了,无法将偏见的含义完全表达清楚。
首先,它只提及了负面 (negative)的偏见。人们可能出于偏见而偏袒别人;他们可能在没有足够的依据时,就将别人想得很好。依据《新英语词典》(New English Dictionary )给出的定义,偏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在实际经验前,或不根据实际经验,对人或事物产生的对其有利或不利的情绪。
虽然我们需要意识到偏见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大多数种族偏见的确都是负面的。一组学生曾被要求描述他们对一系列族群的态度。即使在没有任何可能引导他们做出负面报告的提示的情况下,他们所报告的反感态度也是好感的八倍。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将主要关注针对其他族群的敌对性偏见,而非偏爱。
“把别人往坏处想”这个措辞显然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我们需要明白,其中实际上包含了蔑视、反对、恐惧、厌恶,以及各种各样由反感所导致的行为;例如说别人的坏话,区别对待他人,或使用暴力攻击他们。
同样,我们也需要拓宽“没有足够的依据”这个表述的内涵。但凡缺乏事实基础的判断,都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就有了对偏见的一种俏皮话式定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到底需要多少证据才能证成一个判断?这很难讲。一个抱有成见的人总是会宣称他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其观点。他会讲述在他与难民、天主教徒或东方人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经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证据显然是不足而牵强的。他往往是在将自己选择性的记忆与传闻相混合,并对其做了过度泛化。没有人能了解所有的难民、天主教徒,或是东方人。所以,将这些群体作为一个整体 所做出的任何负面判断,严格来说,都是缺乏证据就谬下结论的例证。
有时,持有负面偏见的人根本没有能够支持其判断的第一手经验。 在几年前,大多数美国人都将土耳其人想得极其不堪 ——但他们中很少有人见过土耳其人,他们甚至都不认识哪个见过土耳其人的人。他们会这样想,仅仅是因为他们听说过亚美尼亚人大屠杀和传奇的十字军东征,然后他们就假定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应该受到谴责。
通常,偏见的对象都是受排斥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在回避一位黑人邻居,或回应“格林伯格先生想预订一个房间”的请求时,我们的做法所遵循的,是我们将其他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而武断地贴上的标签。在这样做时我们很少,甚至从不去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我们的邻居——黑人甲,并不是我们已有充分的理由去讨厌的黑人乙;格林伯格先生可能是位很体面的绅士,一点都不像我们有理由不喜欢的布卢姆先生。
这个心理过程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也许可以将偏见定义为:
对属于某群体的个体持有一种厌恶或敌对的态度,仅仅因为他属于该群体,就被推定具有人们归于该群体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
……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章节“问题出在哪?”。
————————————–
原作名:The Nature of Prejudice
作者:[美] 戈登·奥尔波特
译者:凌晨
评分:8.6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 [每周一书]《过去的痛》梅·萨藤的独居日记
- [每周一书]《身份的焦虑》渴望得到社会认同
- [每周一书]《格调》社会等级表象观察指南
- [每周一书]《查令十字街 84 号》爱书人的圣经
- [每周一书]《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 [每周一书]《心流》如何摆脱干扰建立内心的秩序
- [每周一书] 桥水创始人的生活与工作《原则》总结
- [每周一书]《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
- [每周一书]《出梁庄记》寄居城市的异乡人
- [每周一书] 100 部《伟大的电影》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
- [每周一书]《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的对话与思想碰撞
- [每周一书] 哲学谜题《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 [每周一书]《自品牌》把自己当成品牌来经营
- [每周一书]《饥饿》关于肥胖的一部身体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