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春雨时节好读书
春雨之际确实是一个读书的良机。可以打开台灯倚窗而坐,找出那本买了许久、却一直没有安静的心情去阅读的书,让美丽的文字敲击心扉,很快就会沉浸其中,像蚕食桑叶一般细细地咀嚼。
西川:可能当下读书的人都是小众
说到写作,我当然一直在写,但我的写作从来没有获得过大众的关注。我寻找我的朋友,寻找我的读者,寻找我的知音。即使在这样一个小众的环境中,我对写作和阅读也有很多思考。
朱维铮:什么书对我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积习与积弊共生,就是浮沉史海半世纪了,依旧只配被讥为杂家,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或者说对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都曾教书作文,但都只限于说点写点自以为是的心得,而后即学有旁骛。
励志书:用手捧还是用脚踩
励志类图书无所不包,众作者教你如何约会又如何分手,如何吃又如何减肥,如何发财并且如何守住它。但不成熟的人读励志书看到的还是虚幻的世界,成熟的人则已经不需要励志。
许小年:网络信息无法替代读书和系统性学习
读书不仅是一种习惯,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一天不读书很难受。幸好有 Kindle,Kindle 上我下载了 60 多本书,每天晚上都会翻 Kindle,读一本精彩的书就会感觉一天的疲劳消失了。
不要沉溺于碎片知识的获取,要系统化读书
知乎、豆瓣、果壳这类网站,偶尔看看,用来增长见识、开拓思维是好的,但若想凭借它们真正学到东西,不可能。碎片化的知识最多让你了解一些皮毛,想深入获取知识还得系统化读书。
王小妮:读书往事和始终的疑问
今年去书店不超过十次,发现新书真多,铺天盖地。进去书店后,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想法是,究竟有没有这么多的话必须要说?相信身前身后这些印满字的纸多在传达真实和美好吧,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现实为什么这么不堪?
王璐:对知识的占有欲和求知欲的区别
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占有欲中间有个矛盾。就像做一笔投资,有些投资是短线的,很快能收回成本;有些投资是长线的,你虽然知道它在遥远的未来会有很好的收益,但未来太远以至遥遥无期……
读书与藏书:尊重自己的选择
读书,真是有上百种不同的方式与道路。然而,要自我教育、要通过书籍使精神成长则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读的书。有耐心和意愿去弄懂它,谦虚地认可它,倾听它。
比尔·盖茨如何选出他的年度最佳书籍清单
盖茨先生说自己每年大约读 50 本书,他在这里谈了自己对阅读的爱好,如何选择书籍,沃伦·巴菲特推荐他读了什么书。本文是最近的一次电子邮件采访节选。
与书打交道:听从自己的感觉和内心需要
一个人如果对哪一本书有亲密的感情,可以一遍遍地读,并且每次都能感受新的喜悦,新的满足,那么他尽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让评论毁掉欣喜之情!
梁晓声:阅读习惯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和劳动者相比,知识者会感受到的寂寞往往是更深层的,所以需要有更强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这样阅读斯通纳
一本出版于 50 年前的小说最近来到了中国,它有一个很平凡的名字,讲了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却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在西方社会中一直被悄悄讨论,生命常青。它就是——《斯通纳》。
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这事到底赖谁?
为什么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在分析阅读量少缺乏阅读习惯的文章中,大部分原因直指文中开头说的中国人“重实用”,不肯读“无用之书”等。但真的是这样的吗?作为一个 70 后,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聊聊读书: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对精神追求的扼杀
人将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急功近利,马上就能看到利益的事他才干,而让他一辈子享受一种层次更高的心态,更睿智、更雍容的精神境界,他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不知道得到了以后有什么好处。
想读书却读不进去,如何重燃阅读的激情?
人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很可能只是没有时间去读书。相当一部分人在工作多年以后,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当重新打开书籍后才突然发现,已经失去读书动力的自己,不知该如何重燃读书的激情。
阅读的记忆与滋养
所有的阅读都不会立竿见影,不会立马满足你的欲望,只可以修身养性。阅读就是点滴的积累,一个记忆、一种滋养,可以让你享用终生。
未来的阅读:封闭的 Kindle 还是开放的纸书?
从惊叹于 Kindle 的创新到无奈于 Kindle 的懈怠,从电子书阅读的细节到对电子书封闭性的不满,一位曾爱上 Kindle 多年的读者最终又回归到纸质书的阅读,期间都发生了什么?
我们真需要用三分之一生命读书吗?
把睡眠用来自我提升,那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在这个混乱而忙碌的世界中,良好的睡眠是最可靠的安慰,我们真的需要把这生命的三分之一用来读书吗?
在多元的世界阅读多元的经典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全球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需要我们在回溯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兼涉其他文明的经典,由此,才能真正洞察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