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沉溺于碎片知识的获取,要系统化读书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体验过国内各大社交网站,还分析过各网站的优点和用户特征。当中有一点是:人人、微博、空间偏个人生活社交,天涯、猫扑、贴吧偏社会娱乐,果壳、豆瓣、知乎偏人文科普问题讨论。
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大学生说,当同学们在打游戏、刷人人、刷微博、刷天涯、刷糗百、看贴吧的时候,自己在看果壳、豆瓣、知乎。这话倒没什么,但听到那优越感十足的语气,我真想泼他一盆冷水:你以为刷豆瓣、果壳、知乎就真能学到许多东西吗?不,光是刷知乎刷果壳刷豆瓣,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充其量不过是多知道点皮毛可以跟别人显摆罢了。
知乎、豆瓣、果壳这类网站,你偶尔看一看,用来增长见识、开拓思维是好的,但如果你想凭借它们真正学到东西,不可能。碎片化的知识最多让你了解一些皮毛,想深入了解某个知识还得看系统化的书籍。知乎的回答、豆瓣的评论、果壳的文章篇幅再长,那也是别人经过阅读消化之后,将自己的知识做了一个浓缩与整理。首先,你没那个底蕴未必能看懂;其次,就算你看懂了,你跳过了太多循序渐进的细节,最后不过是一知半解;再有,许多人写的回答都带有一些主观色彩,毕竟是自己的知识梳理,不一定能做到专业人士那么客观,有什么误差的地方便要误导你了。
所以我诚心建议大家,尤其是那些刚上知乎就特别有优越感,自觉发现了一个知识殿堂的那些大学生们:偶尔刷一下知乎,见识一下更大的世界是好的,如果沉迷于刷知乎,长久下去,跟沉迷于刷微博没什么两样,只会让你更浅薄。
没错,你的确知晓了一些新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因为略有趣味,比起微博更容易让你上瘾。你沉迷于不停地找寻新鲜的知识,略微了解觉得很新鲜,然后接着找寻下一处给你这种满足感的新鲜知识,根本没想要对任何一个知识点作深入研究,不过是过眼浮云,没在心里留下任何深刻痕迹。
你来知乎一趟,不过是狗熊进了玉米地,看到这个好,掰下来,看到那个也不错,掰下来,渐渐地,手上捧不下了,就把之前的丢掉。你不信?好,你觉得知乎很好对吧,这也好,那也好,你学到了很多,改变了你很多,对吧。那如果我问你,你具体学到了什么,具体改变了你什么,你真能说出来吗?还是说,那些回答对你来说,不过是有趣的生活调剂?那知乎跟糗百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看起来高端一些罢了,对你的意义是一样的。
如果知乎对你来说,只是“有趣”而不是“有意义”,或者对你的“意义”仅仅是“有趣”,那你何来的优越感?你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浅薄而已。想要不浅薄,刷知乎是没用的,还得多看书,看知识系统化的书。如果你因为知乎上某个人在讲某个知识时提到了某本书而真的去看,那你就真是在利用知乎学习,知乎对你来说才真是“有意义”的。
认真说,读书有两种效用,一,纯为消遣。看点轻松愉快的言情、灵异、推理、奇幻小说,主要是满足人的猎奇心。这种阅读就像蜜蜂采蜜,这边看看,那边瞅瞅。刷知乎刷豆瓣刷果壳也能满足这种心理。对这些人来讲,上知乎和读书没什么区别,纯为消遣和猎奇。
但另一种效用就没这么简单了。一个人,如果抱有研究学问、学习知识的态度去读书,而不仅仅是消遣,他就必须要有严肃的计划和自我监督。对他来讲,读书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自我提升。为此,有些有趣的书他不得不舍弃,有些很枯燥的书,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去硬啃,久而久之,也啃出味道来。
对这种人,我会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社交网络上,要多读书。我自认为就是这种人,所以戒掉所有社交网络。那我为什么还用豆瓣知乎?不,我从来不看豆瓣知乎上的文章。我读书只读经典的,最好出版十年以上的,没什么商业炒作意义,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出于研究学习,而不是消遣娱乐的心态读书。那我上知乎干嘛?我写。
光读书是没用的,要思考,要总结,要学以致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想得太多,看书太少。是思而不学。我看书不少,但我不想自己学而不思。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写作。比如看文学小说,我通过自己创作小说学习写作技巧,比如看社会杂文,我就在写知乎回答的时候,不时引用一些先人的我觉得很有道理的思考,并加入自己的感悟。
这篇文章,差不多算是我对朱光潜《谈修养》中《谈读书》一文的思考。
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那么,刷社交网络都没什么,没必要去刻意读书。但如果你想研究学习,请戒掉所有社交网站,认真读书,静心读书,只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一些创作平台,但不要沉迷于此。惟其如此,你才能真正静下心学到东西。
想必大家也能看得出来,知乎豆瓣果壳上相对厉害的牛人多半都是文章写得很多的。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知道,光看是不行的,就算你每天看知乎八小时,三年五年,仍是没进步。
许多人上知乎都这样,不停地看别人的优秀答案,不停地赞同、感谢、收藏、分享,辗转反侧,渐渐地放弃了独立思考。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到知乎问一下,看看大家怎么想的,看看知乎上的优秀回答者们怎么想的。一看某某某的回答,哇,太牛了,不亏是某某某,赞同、感谢、收藏、分享……下次再遇到问题,继续邀请某某某回答。
知识太容易获得,太容易沉溺,许多人便马不停蹄,辗转于各个好答案中。称赞别人,收藏表彰,却从不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纸上得来终觉浅,你一味看,一味接受,不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输出,不总结。读万卷书,也不过是个数字。
万万不要痴迷于求知,却从无创作。更不要因为看到别人的文章写得好,便望洋兴叹,感概自己太渺小,裹足不前。因为大量知识的阅读,看到的优秀回答太多,渐渐不敢表达自己,一想到那些“最佳回答者”的优秀回答,就觉得自己的回答太轻了,没人看,没人赞,也没质量。觉得只有上得了台面的回答者,才配回答,自己能力不够,还需要学习和锻炼。殊不知,只看不写,永远不会进步。有错,才有进步的余地。你去问问,那些“最佳回答者”哪个不是慢慢进步来的?哪个不是一个回答一个回答攒起来的?你以为他们是一步登天吗?他们也是慢慢积累的。而他们的积累,就在于笔耕不辍。
不要妄自菲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创作,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开始。没有谁是一步登天的,只要循序渐进,每次都写得比上一次好就行了。
唯有那些看了许多书,又在看完之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书中的知识讲述出来、写下来的人,才真有长进。为什么要写?因为你只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别人才能给你反馈,你才能通过反馈知道自己哪儿是对的、哪儿是错的,才能有所改善。从不表达自己的人,看再多书、刷再多知乎也是没什么长进的。
那些每天刷知乎刷豆瓣刷果壳、从没认真写过一篇文章、沉迷于求知、却从无创作、看了很多书仍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的人,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吗?
——————
作者:徐沪生
来源:简书
延伸阅读
- Kindle 5.6.5 越狱教程:支持所有 5.6.5 固件
- 自制 Kindle 字典简明教程(入门篇)
- [每周一书]《黑客与画家》改变世界的程序员
- 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一种在保护森林和碳减排方面更出色
- 一键修复 KOReader 中的谷歌翻译功能
- [每周一书]《规训与惩罚》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
- [2018.05.01] Kindle Oasis 2 固件升级至 5.9.5.2
- PyGlossary:将不同格式的字典转换成 Kindle 字典
- 使用 Kindle 原生功能导出电子书标注和笔记
- 亚马逊已支持在云端批量管理 Kindle 收藏夹
- 亚马逊为 Kindle 改进了“筛选器”和“排序”功能
- Kindle 是怎样从读者和出版商口袋里赚到钱的?
- [网友投稿] 为 KPW3/KV 的 KOReader 添加远程遥控翻页
- [Kindle漫画] 搞懂 KPW、KV 和新 Kindle 的区别
- [每周一书]《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在简书看的一篇“求知瘾者”的文章,看到文末发现也是来自简书,同一个人吗?
基本很少玩社交了,这篇文章说得很对,真正的知识只能通过系统性的获得。
原先很喜欢刷各种社交网络,现在连朋友圈都很少看了。
說得對。
其实也就是知行合一,知道的东西得用起来才有用处,要不真的只是看过而已……
这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就是一直喜欢逛头条,看各种专业论坛,但是真正自己认认真真读的书屈指可数。总是喜欢找一些现成的东西来取巧。这种心态确实要不得。很感谢分享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启发确实很大,希望以后能多发一些这类文章。
虽笔者语气严厉,但也有些话说得对。
好文章,很多观点看法不谋而合,近些时间也在考虑读书的系统化的问题,是时候寻找问题并开始行动了。
看言情、灵异、推理、奇幻等小说,就都是为了消遣吗?作者的观点真的不敢苟同,很片面,不要在这儿卖弄玄虚了。读书在每个人看来都有不同的意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一直觉得读言情武侠玄幻是属于消遣。我认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