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后悔购买 Kindle
作者分享了从怀疑到拥抱 Kindle 的个人历程,强调了它的便利性及其在可持续购书习惯中的作用。本文鼓励读者考虑将 Kindle 作为阅读体验的有益补充,即便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
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一种在保护森林和碳减排方面更出色
每年出版的约四百万新书,琳琅满目。但是所有这些阅读对环境和气候有何影响?我们是否应该为了森林和地球变暖从纸质书转变到电子书阅读器?本文从森林和气候的角度探讨了纸质书和电子书哪一种对地球更友好。
李萍:职业分层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死观
本文依据传统文化和社会惯例而将中国社会的职业分层大致归结为干部,知识分子,职员,工人,农民,依据这五个职业分层探讨现代中国人的生死观。
拿破仑的 Kindle:揭秘皇帝战时携带的微型移动图书馆
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对于处于数字时代习惯于手持 Kindle 的我们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三个世纪以前的人,当他们想要随身携带自己想要看的图书时,又会选择怎样的工具呢?
打了 18 年的字我用 Kindle Scribe 重新找回了手写乐趣
在过去十年里,对于数字笔记工具,我看过视频也阅读过测评,然后想法是,“很棒,但显然不适合我”。那为什么 Kindle Scribe 和我情投意合呢?我不太确定,不过我可以给出几种推测。
十六年前首款 Kindle 的杀手级功能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
亚马逊的第一款 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并不像苹果的第一款 iPhone 那样受人爱戴。尽管两者都发布于 2007 年,苹果那圆润的铝合金与塑料材质的智能手机被誉为设计传奇,但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 Kindle 曾配备过实体键盘。
亚马逊是时候让 Kindle 设备原生支持 EPUB 格式电子书了
亚马逊 2005 年收购了 Mobipocket 公司,并最终在其 2007 年发布的 Kindle 设备上采用了 MOBI 而非 EPUB 作为电子书的文件格式。直截了当地原生支持 EPUB,为何对亚马逊来说如此困难。
在尝试 Kindle Paperwhite 之前我曾抵触过电子书阅读器
在电子书成为一种选择之前,我就养成了贪恋阅读的习惯。当 Kindle 变得无处不在时,我太过于迷恋为自己创造的书香世界,以至于无法转向数字化。
聂日明:小镇做题家式思维的问题在哪里?
做题家和创新是天生相悖的。刷题刷多了,人生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定型,靠刷题从小学刷到了工作岗位上,突破陈规成见的能力已经降到最低,他们也不愿意再去探索世界的新边界。
萧功秦: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一个不能宽容特立独行人生的态度的民族,是很难产生天才的。天才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他们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并经由这种超越来达到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丛日云:人生多歧路,你将如何做出选择
面对滚滚而来的浊流,如果你不能总是抗争,你是否可以选择偶尔抗争;如果你不敢积极的抗争,你还可以选择消极地抗争;如果你不能勇敢地表达,你可以选择含蓄地表达……
丛日云: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
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丛日云希望学生了解完整的历史,在史实准确的条件下判断和思考。
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中国需要更多的能够关心普世问题、提供普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他人的)问题,自欺欺人的所谓专家学者。
赵汀阳: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
中国人为什么“不讲逻辑”?《南风窗》记者石勇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作为哲学家,他对影响到了西方和中国在“想什么”、“如何想”的问题上,有着深刻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