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小镇做题家式思维的问题在哪里?
最近,国家话剧院公布拟录取员工名单,明星易烊千玺等几人在列,明星入编引起很大争议,网友批评明星靠特权和普通人抢编制。有粉丝因此“脱粉”,例如某超话连续签到 1318 天的铁粉说,“他没有笔试直接面试,日薪 208 万毕业,美美进编制,想了想我这几年为了考编学的习熬的夜吃得苦和流的眼泪,想想天天拿著那点工资省吃俭用努力的生活,他哪里还能配得上我的喜欢啊?”
这种言论受到很多批评,有评论认为,“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所以当看见能从市场上赚大钱的明星,还要分走几个编制内身分时,总觉得抢了自己的坑。但这是一种幻觉。”这一批评进一步激化了情绪,有人翻出以往言论,认为作者向来瞧不起普通人。
做题家一词,源于网络论战,本指擅长高考很会解题目,但是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随后因一个作家频繁使用而流行起来。据谢晴天在 2020 年的一篇文章描述,在豆瓣网的“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聚集了一大群网友,他们讲了很多类似的故事:在小镇出生、成长,凭借勤奋刷题,考上名校,但刷题策略在大学中失效,受家庭和生活经历的局限,他们逐渐泯然众人,自嘲“应试教育的废物”,高考放榜那一刻可能是其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小镇做题家是这一现象的概括。
“做题家”的定义深刻洞察了中国现实,换一种说法,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高考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要求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也要求考试成为唯一的人才选拔方式,这种信仰可能承认“高考或许很坏”,但他们更会认为“没有高考会更坏”。丁真爆红后,有人认为“我努力学习不如人长得好看”,柯洁够聪明了,保送清华也遭遇了很多质疑。从这个角度看,质疑演员岗位招聘“没有笔试直接面试”确实符合“做题家”的特征。
考试信仰还不断的向其它领域扩散,研究生入学要考试,当公务员也要考试,进入事业编制需要考试,除此以外,还有各种职称、执业资格等,都需要考试。近年来,国内博士招生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但很多名校仍然安排笔试环节。虽然笔试在选拔创新、高级人才上的弊端是明显的,但有一些人认为笔试对于避免腐败、特权寻租是必要的。
考试最公平是一种“meme”,实际并不一定。采用 2015 年人口小普查的微观数据匹配亲子关系以后,经计算可以发现,没有经历过高校扩招的“70 后”,其父亲是初中学历时,子女本人学历是本科及以上的比例是 5.3%,当父亲学历是大学本科时,子女本人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就上升至 55.3%,两者入学机会相差近 10 倍。高考是青少年间的竞争,更是他们父母之间的竞争,学历、职业、家庭收入是竞争力差距的基础因素。由此可见,即使是标准化的考试,家庭背景是影响考试结果最核心的因素。
小镇做题家的范围也被严重扩大了,原本仅限于名校毕业生人群。这个人群规模并不大,每年毕业的 985 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不到 20 万,其中 985 本专科占全部高校不足 3%,全部双一流高校的本专科生分别为 61.4 万、42.6 万(2020 年,教育部),占比也不到 8%(占同龄人的比重更低)。
很多以考试刷题为信仰的非名校人群也卷入到讨论中,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擅长考试。有意思的是,他们仍然执着的认为考试最公平,并且加入到脱产考研考编考公的大军中。据麦可思研究院《202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2021 届待就业本科生有半数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 2017 届翻了一倍。
小镇做题家错在哪?首先,他们希望只通过考试才能入编、入公,目的不是为了公平和平等,而是为了获得和其它人不一样的特权与待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除了可以获得潜在的权力寻租收益,更是铁饭碗,收入远比其它职业要更稳定。吊诡的地方正在这里,他们希望用公平、平等的机制去获得特权与不平等,既然路的尽头是特权和不平等,为什么资源的配置机制会公平、平等呢?
其次,考试和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共通点,但并不完全一致。做题家有一个理想的竞争环境:边界是清晰的(有考纲),输赢有规则(有标准答案),有终极仲裁者(考试院、阅卷人)。简言而之,考试就是把竞争限定在一个狭小的高度标准化的环境,要素禀赋不变,解题思路方法也不变,最后只能堆叠刷题数量,刷题可以保证他们的发挥是稳定的,哪怕边际收益递减也在所不惜,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卷。他们还会揣摩阅卷人的想法,至于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重要,拿到分数是最重要的。
标准化考试很适合能力检测,国内外的各种资格评定大多采用标准化考试,但分数只要过线就可以认定资格。这种标准化考试用于人才选拔时,就容易出问题。封闭的、标准化的环境里,只用一个分数要分个高低,就只能内卷,刷题只为获得一个相对高的分数,能不能选拔出万里挑一的人才且不说,还浪费生命,苦读十几年,只为获得一个敲门砖。
真实世界也是一个考场,但考试规则完全不一样。市场竞争是高度不确定的,没有人会告诉考生(劳动者、企业)要考什么,真实的考官(老板、消费者或者买家)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考生要洞察、创新,发掘甚至是创造消费者内心不曾被发现的需求。
演员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更高于普通产品。大多数观众嘴上会说喜欢演技派、尊重老戏骨,但实际选择可能非常现实,流量大幅向小鲜肉倾斜。演员这个考场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考官。演员水平高不高,只能依赖市场选择。也许有人心里不舒服,觉得演技总有个评判的标准,但再好的演技,带不来票房,这个演技就没有市场价值。
国家话剧院显然是知道这一点,招聘公告明确“演员岗位不参加笔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员直接进入面试”。更接近真相的是,国家话剧院和明星两者之间,国家话剧院招聘明星的收益巨大。国家话剧院虽然是体制内,但公众的存在感不强,据国家话剧院公布的预算,2022 年国家话剧院财政拨款收入 9400 万,事业收入和其它收入为 1 亿元左右。易烊千玺被调侃日赚 208 万,折合年收入高达 7 亿元以上,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他一年创造 1 亿左右的经营收入并不算太夸张。有明星加盟,明星带来的流量会让国话的演艺收入上升。
最后,做题家思维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一,做题家的视野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分出高下,必然是你死我活。这个经验也不能算错,无论是中高考、考研,还是考编考公,名额都是有限的,所以做题家才会有明星挤占了普通人的编制的看法。
现实世界并不全是零和游戏。无论是制造业的竞争、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区域间的竞争,都有大量例子显示合作共赢是存在的,你发展了,我也会变的更好,关键在于不能把游戏规则仅仅限定在分蛋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1998 年的国企下岗,在此之前,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融合到全球经济中,城镇就业人员有八成是有劳动的城镇职工,而城镇职工有 95% 是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俗称“铁饭碗”。如果仅仅局限于内循环,中国城镇就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如果都想着铁饭碗,结果就是大家的饭碗一起被砸。但中央政府启动国企职工下岗以后,中国加入了WTO,中国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尽管铁饭碗占城镇就业的比重大幅降低到原来的三四分之一,但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如果视野仅仅局限在自上而下的分配资源,而不是市场化的创造、发掘新的资源,我们就无法理解,过去二十年,为什么中国每年新增那么多城镇就业人员,但失业率没有大规模上升。如果仍然局限在 1998 年以前挤在体制内的思路,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在今天,存量竞争的内卷观念依然盛行,很多人坚持认为城市是有承载力上限的,大城市必须要进行人口规模控制,维持非常严格的落户政策和义务教育子女入学政策。有些城市把落户也做成了考试,采用积分或者不同项目的总达标筛选人才。为了获取分数,非户籍居民不得不为了落户而考职称、读研究生。做题家思维限制了发展,他们没有看到人在使用资源的同时,还是劳动力供给者,他们的消费和创新更是大城市最重要的增长来源。
第二,做题家的对立面是风险(知道我们不知道,或不知道我们知道)、不确定性(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做题家害怕风险和不确定性,他们希望拿铁饭碗,他们希望通过考试来获得编制,这些都是降低风险、增加确定性。但利润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对价,没有风险、只有确定性,那么就没有利润。这是静态的、没有增长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
竞争从来都没有考纲,市场的边界需要人去探索、去创造。我们的社会,正是有一些人愿意去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控制风险,或者将“不确定性”化为“渐确定性”,他们敢于去探险,发现新大陆、发现新元素、发明新工具,这些都是超纲的举措,有这些人的社会才会有进步。
第三,做题家思维也无法理解多样性。创新源于多样性,事实我们并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保持多样性,才能让多种可能并存,发现正确道路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做题家和创新是天生相悖的。刷题刷多了,人生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定型,靠刷题从小学刷到了工作岗位上,突破陈规成见的能力已经降到最低,他们也不愿意再去探索世界的新边界。更无法指望他们像哥伦布、达迦马那样走出欧洲的内卷,开启惊心动魄的大航海时代。
我们需要警惕,如果全社会都以做题为主要选拔手段,直接的效果就会降低社会的多样性,选拔的指挥棒会系统性的降低各种特质分布的标准差,人群特质趋同。但真正的人才可能是三四个标准差以外的人,只占人群的 1% 甚至 0.01%。钱颖一教授提出过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均值高,但方差小,均值高意味着整体平均素质高,但方差小意味着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要走向创新型国家,扭转高考信仰、系统性的消除做题家思维是必要前提。
原标题:小镇做题家式思维的问题在哪里?
作者:聂日明
来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文章写的危言耸听。这种理想的飞舞做题家,现实中非常少,说白了就是那种“勤能补拙”的受害者而已。大多数人考试厉害恰恰是因为智商,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少部分人纯粹是死读书,读死书,靠着纯粹的记忆力而成功。这种人。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他的智商,适应能力的短板就暴露无遗了,然后让人感觉就泯然众人了。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反而是没有影响的。因为读书,你光靠记忆力,是没办法达到一定程度的,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具有令人惊人的记忆力的。大多数人的记忆力,它是一般的,剩下的就是他的智商和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的综合展示了。小镇做题家严重的受害者主要就是那些记忆力超群的人,然后其他一般的人,而真正未成为小镇做题家后果的人,则是真正的五边形战士。在大多数的人中,这个五边形,它总是歪歪扭扭的,并不是完美的五边形。而小镇做题下他就是那个五边形差点变成三角形的人。
关键是在这个已经不太公平的社会, 如何用相对公平的方式来竞争, 并显示相关透明性
这个文章的姿态真高,高到看不到大众的辛苦和悲哀。
这篇文章虽然有些观点值得肯定,但是也犯了不少逻辑错误,甚至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煽动情绪的表达方式,只能算是流量经济时代下的一篇少许带些思考的文章
不要当小镇做题家,也不要嘲笑小镇做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