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鸡尾酒
究竟什么是存在主义?
一些讲存在主义的书,根本都懒得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实在不好定义。几位主要的思想家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管你怎么说,都注定会歪曲或是排除了某人。此外,谁是存在主义者,谁又不是,也不太清楚。萨特和波伏娃是少数几个接受了这一标签的人,可即使是他俩,一开始也不情不愿。其他人则拒绝了这一标签,而且理由往往很正当。本书中一些主要的思想家,有些是现象学家,但不是存在主义者(胡塞尔、梅洛-庞蒂),有些是存在主义者,但不是现象学家(克尔凯郭尔),有人两者皆非(加缪),有人以前是其一或两者皆是,但后来改了主意(列维纳斯)。
不过这无所谓了,以下是我试着给存在主义者下的一个定义,放在这儿先作为参考,读者想要跳过去,绝对没问题,可以在有必要或有需要时,再翻回来看。
——存在主义者关心的是个人(individual),是具体的人类存在(human existence)。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存在(being)类型。其他实体是什么就是什么,但作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选择我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我是自由的——
——因此,我对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负有责任,这一令人眩晕的事实会导致
——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与人类存在本身密不可分。
——但另一方面,我只有在境遇(situations)中才是自由的,这个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抛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质、历史和社会变量。
——尽管存在各种限制,我总是想要更多:我热忱地参与着各种个人计划(projects)。
——因而,人类存在是模糊的:既被局限在边界之内,同时又超越了物质世界,令人兴奋。
——一位从现象学角度来看待这一境况的存在主义者,不会提出简单的处理原则,而会专注于描述生活经验本身的样子。
——通过充分地描述经验,他或她希望能理解这种存在,唤醒我们去过更真实的生活。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 1933 年,回到萨特去德国向那些新兴哲学家学习的时刻吧,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让萨特注意桌子上的鸡尾酒,以及生活里的其他一切——或者简而言之,回到事物本身。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章节“先生,太可怕了,存在主义!”。
————————————–
原作名: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作者:[英]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沈敏一
评分:8.6
巴黎,1933 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 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 超级学霸教你《如何高效学习》
- [每周一书]《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 [每周一书]《我们仨》杨绛先生的生活回忆录
- [每周一书] 理性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 [每周一书] 从《荒诞医学史》看人类做过的荒唐事
- [每周一书] 提升处理文本效率《学习正则表达式》
- [每周一书]《荣格自传》心理大师的毕生回忆录
- [每周一书]《习惯的力量》了解并改变行为模式
- [每周一书] 泰戈尔英汉双语诗集《飞鸟集》
- [每周一书]《当下的力量》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
- [每周一书]《巨婴国》怎样才是一个成熟的个体?
- [每周一书]《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
- [每周一书]《错不在我》我们是如何为自己找借口的?
- [每周一书]《六论自发性》自主、尊严及有意义的工作
- [每周一书] 借《教养的迷思》反思传统育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