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性与性格》人人都是雌雄同体
人们对于两性的探讨就像对爱情的追求一样,孜孜不倦。可是一般对两性的探讨喜欢将男女置于不可调和的对立面,无端地激发出更多的矛盾,以至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境地。也正因此,《性与性格》这本哲学著作才更加能给人一种耳目一心的感觉,它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剖析男女两性。下文的读书札记来自百亩林的《人人都是雌雄同体:读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
——————-
“也许整个历史上还不曾有人像他那样,不到21岁时就写出了像《性与性格》这样在科学上如此成熟、哲学上如此富于独创精神的著作”——正如此书德文出版者所说,《性与性格》确实是“最值得阅读,最富有独创性”的一本书。
它的作者,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托﹒魏宁格也极富传奇色彩。《性与性格》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生前发表的唯一著作。此该书出版于 1903 年,出版后,魏宁格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辉煌。”果真,同年只有 23 岁的魏宁格特意采用了一种带象征意义的举动,在他视之为最伟大天才的贝多芬故居举枪自杀。之后这本书空前轰动,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欧洲。连弗洛伊德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魏宁格确实“颇具天才”。其友人拉帕波特整理他的格言式随笔,发表为《最终的事物》。这两本书,便是彗星般的魏宁格留存于此世的全部。
笔者最早注意到《性与性格》,是在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中。蒙克谈到,作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对《性与性格》大为推崇,14 岁时就已经读到此书,为之倾倒,甚至要效仿其自杀。“必须成为天才,否则去死”的念头纠缠了少年维特根斯坦整整 9 年,直到他在剑桥遇见罗素,“罗素明确地向他确认了他的天才特质,才让维特根斯坦那颗狂暴的心安顿下来。”——可见魏宁格对维特根斯坦影响之深。
《性与性格》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天才之作。尽管围绕该书的争议喧腾百年,但一直以来其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在维特根斯坦、佛洛依德、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和波伏娃等人的著作中都能读到魏宁格思想的影子。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他在本书中创立了被西方学术界成为“人类雌雄同体”的独特理论。
性别的中间型态
本书以“性别的中间型态”为立论基点。在魏宁格看来,现实中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男性与女性,每人都是雄性和雌性这两种类型素质的混合体。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及构成方式。完全的男人和完全的女人只在理论上存在,不在现实中存在,因为所有人都同时具有雄性成分和雌性成分,只是比例有所不同。
如果用 A、B 分别表示男人、女人,用 M、F 分别表示雄性、雌性特质,那么正常情况下,一个男人和女人可以是这样的:
A=3/4M+1/4F 即:男人雄性人格占 3/4,雌性人格占1/4
B=1/4M+3/4F 即:女人雄性人格占 1/4,雌性人格占3/4
当然,也可以是:
A=4/5M+1/5F 即:男人雄性人格占 4/5,雌性人格占1/5
B=1/5M+4/5F 即:女人雄性人格占 1/5,雌性人格占4/5
或者其他任何比例,但A不可能是全 M,B 不可能是全 F。
如果画一条线段 AB,中点为 0,雄性与雌性分别居于线段的两端 A 和 B,越靠近 A 点,雄性成分越大,雌性成分越弱;越靠近 B 点,雌性成分越大,雄性成分越弱;在中点 0,雌雄比例各占 1/2。
因此,从性别的角度看,现实世界男女都可以被看作两个极点之间的摇摆,没有任何个体处在任何一个极点上,每一个个体都处在两个极点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性吸引力的奥秘
对于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个性化的趣味。“谈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趣味时,你马上会想到一个人对特定颜色头发的偏爱,这似乎当然能说明:这种表现的如此鲜明的偏爱,一定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天性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那个男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姑娘,个个都使他想起以前爱过的那些姑娘;不少再婚的男人第二任妻子身上往往有着前妻的影子。比较一下被某个著名男子爱过的女人们的肖像,我们就几乎总是会发现,这些女人彼此都十分相似,再不明白,可想想巩俐、章子怡之于张艺谋。显然,性吸引力有其奥妙之处。
那么,性吸引力的规律到底在哪里?魏宁格予以了揭示:男女间的吸引,完全在于他们身上雄性性成分和雌性成分的比例是否最为互补,形象地说,一个具有 3/4 雄性成分 +1/4 雌性成分的男人,最吸引他的是1/4雄性成分 +3/4 雌性成分的女人;一个具有 4/5 雄性 +1/5 雌性的男人,最吸引他的是 1/5 雄性成分 +4/5 雌性成分的女人 ,其他的比例诸如类推;雌雄各半的男女往往被雌雄各半的男女所吸引。在现实生活中,男女间的大部分交往也符合这个模式。
我们可以分析那些一见钟情的男女,还有那些深情款款的神仙眷侣,无一不属于这种互补的模式。我们常看到桀骜不驯直男被温柔如水的女人所吸引,而纤弱的娘炮男爱上的是往往是豪放爽快的女人,有人见过娘炮男喜欢温柔女的么?直男与是豪放女之间来电也很少见。
情人眼里出西施太正常不过。魏宁格认为,我们应当随时准备承认:一个男人会认为一个女人是美丽的,而从审美角度上看,那个女人不但可能貌不惊人,而且甚至是丑陋的。其实一点都不奇怪,都是双方的雌雄成分比例在起作用,是生物性的奇妙选择。查尔斯王子为什么放着枕边人、年轻美艳的戴安娜王妃不爱,偏偏要喜欢别人的妻子、又老又丑的卡米拉,一定是雌雄比例在起作用,否则无法解释。
当然,这是在理论上说的。我们不能排除后天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十足女人味的女人会喜欢一个娘娘腔的男人,但是生活中他们却很有可能结合在一起,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完全符合理论和逻辑的。何况很大部分的男女结合并不都是出于爱慕,而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魏宁格的总结是:“男女的结合本质上是弥补自己人格上的不足”!一个正常的男人和一个正常的女人结合,应当是这样的:
A+B=3/4M+1/4M+3/4F+1/4F=M+F,或 A+B=4/5+1/5M+4/5F+1/5F=M+F,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比例,男女的雄性人格和雌性人格分别得到互补,形成最完整的M和F。
因此,魏宁格进一步认为,最强壮、最健康的后代全都来自一种结合,其中性的互适性都达到了最大程度。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来自爱情的孩子”最终证明是最健康强壮,最富于生命力的。因此,对改良人类感兴趣的人,必须从纯卫生学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去反对通常那种出于利益考虑而结成的商业式婚姻。
同性恋的正当性
对迷恋同性的倾向(无论是否伴随着对异性的厌恶),魏宁格都做出了解释。他认为,不能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现实中一切有机体都具有同性恋和雌雄同体的潜在倾向.每个人身上都有同性恋的原基,无论其形式是多么微弱,它联系着异性特征的或多或少的发育。越靠近 A、B 两端的人,同性恋的倾向越弱;越靠近 0 点的人,同性恋的倾向越大。
按照魏宁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鉴于任何人都存在某个程度上的同性恋和异性恋倾向,而最终决定我们性倾向归属的,在本质上则当然是性结合均衡法则,而不是对方的性别。而在一个人性结合达成均衡的情况下,有的人可能会一直和异性结合,形成异性恋;有的人一直会和同性结合,形成同性恋;有的人则会一直和两性保持亲密关系,形成双性恋。这些在表面上的结合方式,则和人类个体感到最大满足的性体验、社会和传统压力等表层的社会因素有关。
因此,魏宁格认为:“当今,不少人都在强烈主张不同的个体都应当享有各自的权利,尽管如此,支配人类的却只有一条规律,正像世上只有一种逻辑而不是好几种逻辑一样。我们违背了这条规律,违背了根据违反法律量刑处罚的理论,去禁止同性恋者的行为,而同时却允许异性恋者们任意胡为,只要双方能避免公开的丑闻就行。站在更符合人性的立场上,站在未被‘惩罚就是威慑’的教育理念玷污的刑律的立场上,我们可以说,对性倒错的唯一合情合理的疗法就应当是:允许这些人到另一些性倒错者中去寻找并获得自己需要的对象。”
因此,魏宁格认为,半男半女的人需要的性互补对象,也应该是同样半男半女的人,这才符合这个规律的要求.这就解释了一个事实:性倒错现象往往出现在性格相似者身上,而极少在性格正常者身上见到.性吸引力是双向的,因此,性倒错者才会如此容易识别出对方.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的正常成员很少知道同性恋现象究竟能在多大范围内出现。
魏宁格还特别提到,男人之间的友谊当中全部存在着性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在其友谊中是多么无关紧要。但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就足够了:没有某种能把男人吸引到一起的吸引力,就不会有友谊。男人之间的友爱,保护和偏袒,大多都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性相容性。笔者暗自揣测,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爱默生与梭罗这两对师生之间,都曾经有深厚的情谊,是否也存在这种他们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性相容性呢?
魏宁格认为,在老年男人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青年男人的性友谊的情况,例如,随着老年出现的器官萎缩,男人潜在的双性恋倾向就会出现.这大概就是这么多 50 岁以上的男人犯猥亵罪的原因.
天才与雄性的特质紧密相连
魏宁格认为才能可以被继承,天才却是根植于个体之中,无法被继承的东西。每一个天才都有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他们所代表的是发展地最为完善、最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天才们往往感到痛苦,但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体验,并能够与最多人产生最深远的连接,天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刻和宽广。换言之,天才所代表的就是宇宙的中心,是道德,是人类伦理的最高准则。这一段描述激动人心,魏宁格无不骄傲地说:“要描写一个人,你就必须去理解这个人;而要理解这个人,你自己就必须像这个人”。
他接着写道,男性的特质与这种天才紧密相连,尽管不是每一个男人都是天才,但天才只可能来自于男性的意识之中。他认为从古至今,女人中从未出现过天才,这不是因为女人没有给与足够的机会接触艺术或文学,这是因为女性根本就是意识低下的生物,她们从来不曾像男人具有鲜明自我意识,因此也就不可能发展处像天才那样完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里,魏宁格用了一个词来表现女性的意识状态,那就是“涵拟”。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总是一个概念逐渐明晰的过程,从对一个事物有所认识,到这个事物的概念完全澄清,这中间有一段蒙昧不清的状态,这就是“涵拟”。魏宁格认为女性的自我意识永远处在这种“涵拟”的阶段,她们无法认识自我,没有自我,是无意识的。
他提出妇女解放的唯一途径:“不是要把女人从男人那里解放出来,而是要把女人从女人自己身体解放出来。”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得知,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要求女人抛弃掉身上的雌性气质,让自己的雄性气质尽可能发挥,从而获取自我意识的成长,从无意识,无实体,变成有意识,有实体。用魏宁格的术语来说,只有当道德最后真正着根于女人的身体内时,女人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
值得提出来的是,魏宁格把天才与雄性的特质紧密相连,这是笔者在阅读本书时迷惑不解的地方。似乎和叔本华一样,魏宁格也是一位女性歧视者,另外他自己身为犹太人,居然是个反犹太主义者,不可思议。这也正是他一百多年来充满争议的地方。
正如有人所说的,人类历史上也许是从未诞生一个伟大的女性画家或音乐家,但魏宁格并没有列出任何证据表明,女性在对艺术和文学的接触上,获得了和男性同等的机会,接受了和男性同等品质和强度的教育培养。即便这种培养是一样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原因,比如婚姻和对子女的养育等,使这些女性放弃了对艺术和文学的更高追求,或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些中断都有其外部原因和历史背景,在这里却被魏宁格一并忽略,把女人的无所成就一股脑儿怪罪在女人身上,认为完全是女人自己造成的,这未免太失公允。
——————–
原标题:Sex and Character: An Investigation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作者:奥托·魏宁格 (Otto Weininger)
评分:8.5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 23 岁时发表的著作,也是他生前发表的惟一著作。一百年来,《性与性格》一直在被研究和争论。人们对它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或舵拍案喝彩,或对它口诛笔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性心理学专著,更不是坊间常见的那种打着性学旗号的庸俗读物。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 提升处理文本效率《学习正则表达式》
- [每周一书] 从社会学看《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每周一书]《明智行动的艺术》避开 52 种行为错误
- [每周一书]《在绝望之巅》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
- [每周一书]《当下的力量》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
- [每周一书] 经典文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每周一书] 数字时代如何《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 [每周一书]《饥饿》关于肥胖的一部身体回忆录
- [每周一书]《自由选择》地球人不可不读的书
- [每周一书]《肠子的小心思》关于肠道的有趣科普
- [每周一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 [每周一书]《偏见的本质》了解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
- [每周一书] 辉煌经济背后《陌生的中国人》
- [每周一书]《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
- [每周一书]《简单的逻辑学》清晰高效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