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阅读全文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阅读全文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阅读全文 →中国需要更多的能够关心普世问题、提供普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而不是空喊口号、漠不关心(中国和他人的)问题,自欺欺人的所谓专家学者。
阅读全文 →中国人为什么“不讲逻辑”?《南风窗》记者石勇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作为哲学家,他对影响到了西方和中国在“想什么”、“如何想”的问题上,有着深刻洞见。
阅读全文 →本文所谈,是我多年来的一点读书体会。不过,我必须强调,这不是什么定论或指引,而只是很个人的一点分享,毕竟每个人的读书方式和阅读经验都不一样。
阅读全文 →在中国的“厉害了,我的国”这种舆论氛围下,刘亚东主持的《科技日报》则认为,公众应该明白“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阅读全文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
阅读全文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阅读全文 →经济学家罗斯高通过呈现和对比一些数据和调查,提出了一个观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在于教育。调查发现中国农村高中教育完成率低,原因在于农村小学和 0-3 岁幼儿阶段教育出了问题。
阅读全文 →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我自己想,我从这一门里跑进学问的,却不轻易把这一门随便来直告人。
阅读全文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人仍该要自己做。
阅读全文 →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