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

张维迎:自由是一种责任

大陆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前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作为教授代表致词时,谈到推动和捍卫自由,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的责任,更是每个北大人的使命。

诚实难于死: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真相的守夜人

在一个社会里,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真相的守夜人,就像科学家应该是科学事实的守夜人一样。当知识精英都要为了大局出卖真实的时候,这个社会就离堕落和疯狂不远了。

鲁迅的读书态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即使有人热衷于为青年人开书单,后者也并不一定会读那些书。真正的读书者是不需要任何人为自己开书单的,他们也不会热衷于为别人开书单。

困惑与危机:节节败退的中产阶级

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的飞跃发展与变化。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从 1980 年代的几乎为零增长到今日的 2.25 亿。最近,中国的中产阶级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格非:盲目“信书”比不读书更糟糕

读书时候不能盲目把自己交给作者,而是要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帮助确立自我,而不是为了迷失。现在很多阅读是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买书不读是一种什么病?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告诉我,你书架上和 Kindle 中现在放着的书里,有几本你读了还不到 1/3?有几本根本就没打开过?

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

假如没有仔细思索“议题何在”就开始拼命收集资料作答,很可能费尽气力仍然 “没有功劳只有苦劳”,不能为别人提供真正的价值,只能收获自觉努力的虚幻满足感而已。

DRM-free,不止拥抱这一天

给内容增加 DRM 来杜绝盗版,你开玩笑吧?DRM 有点像穴居人宁愿用前肢握拳支撑身体前行,却不愿用他发达的大脑和肌肉来直立行走和用手传递工具,这样做是无法完成物种进化的。

读书三弊:细说三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读书好处多多,但好读书的同时,也应该正确把握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正如贾平凹说过的一句话“不要以为读书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脱离了生活只是纯粹读书,还不如去路边卖油条。”

莫言: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4 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功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简单回顾了一下我这几十年读书的过程,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驳读书无用论: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种种无用中,最无用的是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致——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没用,要不是当初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读书无用论,让他们那么理直气壮地回避了自己的无能。

万维钢(同人于野):用强力研读书

读书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对世界的理解和见识。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以此为目的而读书的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这里我想谈谈“读书人”应该怎么读书。

在屏读时代与无序的知识和解

当今是资讯爆炸时代,信息处于无序状态。在这些庞杂的数据中,哪种信息才有意义?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哪种人类能力更关键?作为信息的载体,什么才是书的价值?什么才是理想的电子书?

古人读书观:不求甚解到底好不好?

在很多古时文学大家看来,读书不在多,而在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达到了读书求知的目的。

梁伟:春雨时节好读书

春雨之际确实是一个读书的良机。可以打开台灯倚窗而坐,找出那本买了许久、却一直没有安静的心情去阅读的书,让美丽的文字敲击心扉,很快就会沉浸其中,像蚕食桑叶一般细细地咀嚼。

西川:可能当下读书的人都是小众

说到写作,我当然一直在写,但我的写作从来没有获得过大众的关注。我寻找我的朋友,寻找我的读者,寻找我的知音。即使在这样一个小众的环境中,我对写作和阅读也有很多思考。

朱维铮:什么书对我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

积习与积弊共生,就是浮沉史海半世纪了,依旧只配被讥为杂家,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或者说对于中国的前天和昨天,都曾教书作文,但都只限于说点写点自以为是的心得,而后即学有旁骛。

励志书:用手捧还是用脚踩

励志类图书无所不包,众作者教你如何约会又如何分手,如何吃又如何减肥,如何发财并且如何守住它。但不成熟的人读励志书看到的还是虚幻的世界,成熟的人则已经不需要励志。

许小年:网络信息无法替代读书和系统性学习

读书不仅是一种习惯,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一天不读书很难受。幸好有 Kindle,Kindle 上我下载了 60 多本书,每天晚上都会翻 Kindle,读一本精彩的书就会感觉一天的疲劳消失了。

不要沉溺于碎片知识的获取,要系统化读书

知乎、豆瓣、果壳这类网站,偶尔看看,用来增长见识、开拓思维是好的,但若想凭借它们真正学到东西,不可能。碎片化的知识最多让你了解一些皮毛,想深入获取知识还得系统化读书。

返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