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在本书中,不论探讨的话题是小说的艺术,还是对哲学、艺术与人生价值的思考,都处处可见毛姆对趣味的坚持。他的语言巧妙精到,流畅洗练,却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
朱光潜:读书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通勤书单:根据通勤时长选择不同类型的图书
过去几个世纪,随着市区的房价飙升,很多劳动者纷纷向价格更低的市郊迁移——但要降低房租,就只能延长通勤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有哪些书适合上下班通勤时间来读呢?
周保松:我多年来的一点读书体会
本文所谈,是我多年来的一点读书体会。不过,我必须强调,这不是什么定论或指引,而只是很个人的一点分享,毕竟每个人的读书方式和阅读经验都不一样。
梁晓声: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实际上,除了书籍,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作家这条路走过去。
杨绛谈读书:乐在其中,读书好比串门儿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钱穆:我读书所获得的人生教训
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我自己想,我从这一门里跑进学问的,却不轻易把这一门随便来直告人。
钱穆:读书与做人
我今天的讲题是“读书与做人”,实在对年青人也有关。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人仍该要自己做。
林语堂论读书: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
自由的看书读书:无论是在校,离校,做教员,做学生,做商人,做政客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
颜纯钩:读书是最便宜的事,也是最应该做的事
生活极度方便后,并没有给人们提供更多闲暇。人们将有限闲暇分配给不同亲友圈,分一点关注时事,剩下来的就用来疯传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读书至此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杨建民:读书为何是终生进行时?
人生短促,知识无穷。随着新知识的不断产生,需要我们不断去掌握。随着成长,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发展变化,也需要我们不懈调适掌控。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来完成或解决。
鲁迅的读书态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即使有人热衷于为青年人开书单,后者也并不一定会读那些书。真正的读书者是不需要任何人为自己开书单的,他们也不会热衷于为别人开书单。
格非:盲目“信书”比不读书更糟糕
读书时候不能盲目把自己交给作者,而是要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帮助确立自我,而不是为了迷失。现在很多阅读是让我们迷失了自己。
买书不读是一种什么病?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告诉我,你书架上和 Kindle 中现在放着的书里,有几本你读了还不到 1/3?有几本根本就没打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