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关于《赞扬与责备》我们应该知道什么?
在面对朋友、同事、伴侣时,我们都会因获得赞扬而高兴,因遭到责备而气恼。“无条件的爱”这一概念之所以会如此让人迷恋(也如此让人迷惑),不过是因为它是在一个游离于评判世界之外的美丽天堂。只不过,即便在我们最亲密、最恒久的感情中,即便爱本身毫无条件,即便依恋感能持续永远,评判仍会带来重要的影响。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备受我们宠爱,但我们无法保证他在被人说是“坏孩子”时不感到羞耻,在受到高声责骂时不感到害怕,或在希望被关注却遭到漠视时不感到伤心。相爱的两个人也许会立下山盟海誓,为被对方彻底接受而欣喜,然而在婚姻中,双方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评判,那关乎对方的关心程度、关注程度、公平程度,甚至是爱的质量。
人们常说,变老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再关心别人的看法了。不过,据我观察,想要实现这样的平和与自信仍需大量的努力。在研究所谓的“中年危机”时,我发现成年人成长这一关键步骤的支点,不外乎一个格外强烈的欲望——靠控制自己对他人褒贬的敏感度,加强对自己评判的信任,从而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控制。
虽然我向来对理智评判力感兴趣,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形成,则基于科学家在研究人脑评判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新发现。大约 150 年来,我们对人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是如何处理实质信息、解决问题、识别并使用模式、探索环境并在其中生存的。我们曾认为,人脑是为了专门掌握这些实际能力才进化出如此大的容量。但是,30 年前,一个别出心裁的假说为人类巨大的脑容量提供了一个新解释。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拥有一个巨大的脑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这一巨大器官耗费了我们能量摄入总量的 20%。而且,婴儿出生时,巨大的头颅需要穿过狭窄的产道,这增加了母婴双方的危险。而为了降低这个危险,婴儿在大脑尚未发育成熟、仍十分脆弱时便被娩出。幸好,未成熟的大脑也造就了长时间的依赖生活。在进化学中,我们发现这一特性往往能带来好处:长期的依赖生活能制造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同时增加大脑的可塑性,即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每个人都需要适应人类环境的多变性,但其中不变的一点是我们需要有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现在我们明白,人脑的巨大容量与我们对依赖感、协作性、交流能力和评判力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都是我们社交能力的基础。换言之,我们巨大的脑容量来自我们基本的社交要求。
对于能支持这一“社会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的证据,我们还能从其他物种上观察到:脑容量的相对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物种是喜欢独居还是群居。比如,成群飞行的鸟类的脑容量,要比独来独往的鸟类的大得多。进一步说,在从独居转为群居时,任何动物(连蝗虫也包括在内)的大脑都会产生变化:当它加入群体后,它会开始关注其他动物的行为,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分会增长 1/3。在所有物种之中,从鸟类,到蝗虫,再到人类,脑容量越大,社交能力就越强。
另一个支持社会脑假说的论据,来自对脑的质量发展及功能的研究。新生儿大脑的重量是成人大脑的 1/4,但其几乎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神经元,即脑细胞。我们在出生时并不具有、却能随着与他人交流而飞速增长的,是一套复杂的神经元通信网络。正是这套可观的通信网络(大多用来处理社交知识),让脑重量增加了 3 倍之多。牛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教授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认为,大脑的通信网络是提供“在庞大、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的计算需求”的关键。我们需要计算其他人的可信度、慷慨度及善良度。我们需要计算他们的企图。我们需要计算他们对我们的反应:他们是否认为我们是可信的、慷慨的?他们想做我们的朋友吗?我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赞同,能够融入他们的圈子?
我们讲到人类从根本上是评判的动物,他人的评判会给我们造成深刻的影响,一些读者初读这里,也许会因这个观点感到不安,或是觉得难以相信。一些人的人生哲学就是:我们不应该评判他人。评判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批评,常常与负面评判画等号。很多俗语名言都警告我们不要评判别人。我的老师总会告诫:“如果你的话不是好话,就不要开口。”而《圣经·新约》里威力最强的指令就是:“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这类格言强调的是人类的评判力很容易因偏见影响而扭曲,同时指出我们也经历着别人的负面评判。尽管如此,我们仍无时无刻不做着评判,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还有一种看法是:“别人对我的看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别人怎么看我,只要“我懂自己”就行了。我会在后文中探讨,自我评估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可是,他人的评判仍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自信心与自我信赖产生于很多种人际关系,其中一些很私密,而另一些则是公开的、社会性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满意度与受欣赏程度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不过,人类的大脑已经进化到能留意他人的评判,并在我们受到赞扬时感到骄傲、欢快、舒服,在受到责备时感到伤心、气愤、难过的程度。我们得到的赞扬和责备甚至能影响我们的寿命。
学习驾驭我们心中那张复杂而混乱的评判表,是我们一生都要用心去做的事情。赞扬与责备本身也是两套极复杂的评判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具备好处或坏处,也不会带来安慰或伤害。两者都是必要的,而且,在我看来,也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理解我们的评判力(尤其是那些能被广泛定义为赞扬或责备的评判是如何在我们心中形成,并影响一切人际关系的),无论它们是最亲密、最持久的,还是最短暂、最随便的。在生活中,我们的评判无时不在——有意的、无意的、正面的、负面的……而且,我们也无时不在监视着他人的评判,尤其是那些针对我们的。对这一点的意识,能极大地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偏见,包容他人的观点,理解我们对自己及他人产生的强烈却莫名其妙的反应。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引言。
————————————–
本书书摘:
- 赞扬对大脑的健康发育十分重要。当大脑接受到赞扬的信息时,会涌入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这些令人愉快的激素能更好地促进亲密感和理解,又能提供更多的大脑养料。
- 独裁主义式赞扬给人带来的内疚感,绝不亚于直截了当地责备。它胁迫一个人顺从另一个人的理想。
- 你如果希望孩子成功、愿意接纳挑战,就要赞扬他们努力、刻苦和坚持不懈,而不是他们的智商、天赋或能力。
- 在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的操控下,我们会把一个人的恶劣行为归咎于他的自身品格,而认为我们自己的恶劣行为是某种外部因素导致的。
- 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利根发现,那些长年被羞耻压倒,不被爱、不被重视、不被赞扬的人,会宁可抛弃一切(包括生命与自由)去挽救他们的尊严。
————————————–
原作名:Passing Judgment: Praise and Blame in Everyday Life
作者:[英] 特丽·阿普特
译者:韩禹
评分:8.3
作者将 30 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本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赞扬不仅能表达喜爱,还可能涉及利用与讽刺;责备不仅与不满有关,还可能隐含着歧视和推脱责任。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更深的理解,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观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厌女》男性的蔑视和女性的自我厌恶
- [每周一书] 100 部《伟大的电影》走进另一个精神世界
- [每周一书]《施瓦辛格健身全书》现代健身的百科全书
- [每周一书]《如何达成目标》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每周一书] 论民族差异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
- [每周一书] 读《黄帝内经》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 [每周一书]《明智行动的艺术》避开 52 种行为错误
- [每周一书]《定位》如何在客户心智中与众不同?
- [每周一书]《变形记》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一只大虫子
- [每周一书]《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 [每周一书]《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 [每周一书] 培养宏观思维了解《货币金融学》
- [每周一书]《悉达多》关于自我与生活的困扰
- [每周一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每周一书]《容忍与自由》胡适的演讲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