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理性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面临着竞争生存的压力,面临着所属疆域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不同国家因其面临生态环境、统辖规模和治理模式的差异,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每每不同。简言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国家治理模式决定了其政治运行特定的优势、负荷、困难和挑战。国家治理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常常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着深刻关系,有明显的途径依赖性(Finer 1997,Levi 1988,Tilly 1975,金观涛、刘青峰 2011)。
中文中的“国家”概念有着“民族”(nation)与“国家政权”(state)的双重含义。在政治分析中,“民族”与“国家政权”是两个不同的分析概念,各有特定的边界和内涵。在本研究中,我是在“国家政权”这个意义上使用“国家”这一概念的。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国家治理模式有两个主要线索: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间关系,一是国家与民众间关系。中国国家的一统体制和疆土规模,使得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这一关系成为勾勒中国国家治理框架最为凝重的笔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的基本特点是中央权威一统而治,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皇帝权力的范围,是涉及全领域的,它不允许有跟自己相同权力之存在。即:天下无二君,此乃皇权之特性。这就是说,作为皇权的性格的公权,其实现的场所是:王化所及,天下属之。”(西嶋定生 2004:43)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轨迹造就了一个幅员辽阔、多元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性经济与社会(周振鹤 1997,谭其骧 198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区域和属地间虽有经济、文化和人口迁徙的交融联系,但它们之间更多的是通过国家的行政体制和官方观念统辖在一起的。在这一特定的国家治理模式下,一统体制将中央政府与辽阔的国土、漫长的疆土边界、不平衡发展的区域、多样的文化制度、数以亿万计民众的生计,以及各种自然、人为的灾害和危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尽管在 20 世纪初,这一治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内在矛盾在随后的政体迭换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金观涛、刘青峰 1993)。不仅于此,“在民族平等、公民权利和人民国家的合法性宣称之下,现代国家在‘革命’‘解放’和‘合法权利’等名义下将个人重新组织到国家主导的集体体制之中,从而赋予现代国家对于个人的更为直接的控制权”(汪晖 2003:96)。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央政府依赖什么样的组织机制来维系其一统体制?这些组织机制作用怎样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行为和后果?这是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其兴亡成败、未来演变与这些组织机制抉择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分析一统体制治理模式的切入点。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导论。
————————————–
原作名: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Governance in China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
副标题:一个组织学研究
作者:周雪光
评分:9.2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的前两部分主要关注第一种关系,即中央统领权与地方治理权间关系。在第三部分,作者将目光转向国家与民众关系,在国家治理的官僚体制和制度设施背景下讨论国家与民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治理逻辑的意义。
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基因传》生命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 [每周一书]《错不在我》我们是如何为自己找借口的?
- [每周一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的常识
- [每周一书] 避开完美的陷阱《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 [每周一书] 摆脱尼古丁《这书能让你戒烟》
- [每周一书]《纳瓦尔宝典》财富与幸福指南
- [每周一书]《时间的秩序》时间的物理本质与我们的存在
- [每周一书]《鼠疫》荒谬生活里的存在主义拷问
- [每周一书] 正在消失中的《最后的耍猴人》
- [每周一书]《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 [每周一书]《身份的焦虑》渴望得到社会认同
- [每周一书] 提升处理文本效率《学习正则表达式》
- [每周一书] 《故事》不仅仅可用于创作剧本
- [每周一书]《改变》常规之外解决问题的哲学法则
- [每周一书] 颠覆你《世界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很有洞见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