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民主的细节》当代美国政治观察随笔
这本书是我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在此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给我提供的机会,尤其感谢施雨华编辑的耐心与支持。还要感谢罗永浩先生,把我介绍给上海三联,让这本书有机会集结成册。当然也要谢谢上海三联书店和彭毅文为这本书付出的努力。
我写这些文章的“主导思想”,与其说是某种政治理念,不如说是对一种缺乏精确性的议政方式的反感。多年来我们花了如此之多的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是这个概念到底所指是什么呢?指美国缺乏福利制度?指美国没有劳工保护?指政府对企业缺乏管制?如果这个宏大的帽子底下其实空无一人呢?批判一个概念很容易,你只需要把它定义得邪恶一点就行,就象像要骂一个人丑很容易,把他画丑一点就行。但是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要求你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就是说,你得论证你画出来的这个人的确就是站在身边的这个人。
所以写这个系列的专栏文章时,我尽量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所以这本书叫《民主的细节》。
就是说,在这本书里,我在刻意地做一件很“笨”的事情:写生,尤其给那些显而易见却又常常被忽略不计的事情写生。知识分子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发掘和勘探,所以很多人宁愿去寻找墙缝里的秘密宝藏,而不愿去指出“屋子里的大象”,而这本书就是关于“屋子里的大象”。我觉得与其从卢梭从罗尔斯从柏拉图那里去寻找民主的含义,不如从身边的地铁票价、税表、药品广告里寻找它。或者说,至少要在地铁票价、税表、药品广告里找到它之后,再把它带到卢梭罗尔斯柏拉图那里去“解卦”。相比“写意式”议政,写生这件事情有点没劲,它要求耐心甚于才华,抑制抒情,远离发掘宝藏的兴奋感。但我始终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同,往往不是因为价值观或者智力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的掌握不同。如果我们都有更多的耐心去寻找去阅读事实,很多观念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都会缓解。
当然一个人观察事实的视角肯定受到观念的制约,我不能说我没有或者不企图去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事实上我很可能是一个可以被贴上“自由主义”标签的人。但对“自由”这个字眼,我并没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激情,“自由”——多平常的一件事啊,人饿了就会想吃饭,困了就会想睡觉,同理有意见了就会想说话,工作不开心了就想换工作,这些需求如此自然,以至于我对人类要为它奋斗千年而感到吃惊,更为“自由”这个字眼生生被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们给逼成了一种“主义”感到离奇。
相比自由,民主则可能是一个更可疑的事物。如此可疑,以至于谈论它的坏处已经变得比谈论它的好处更容易,至少谈论它的坏处比谈论它的好处更容易获得智力上的满足。比如,我们常常听说民主可能引起“多数暴政”,民主的动员机制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它还可能因为再分配冲动而影响经济效率…那么,让我们重复一遍丘吉尔的那句名言: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他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好吧,再重复一遍: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我希望这本书给读者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信息,民主——即使是美国的民主——也有种种问题,它鼓励政治的利益集团化,它培育民粹主义的话语,在经济衰退时它显露反自由的面目,但作为政治制衡的一种方式,它在降低当权者的专断性、促进社会公正和福利、塑造人的公共责任和意识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政治的特色从来不是民主的最大化,而恰恰是民主与自由、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之间的博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主之于政治,就像是盐之于烹饪,太多并不好,但少了也不行。
我在美国的七年,基本与小布什的当政期间吻合。而布什当政的这八年,恰好是美国政治转型的一个阶段,确切地说,是美国政治中的新保守主义由盛到衰的过渡。这一点从本书中的篇目也可以大致看出。《愤青的下场》大约写于 2003 年,那时候还是新保守主义如日中天之际,到 2008 年写《告别布什》时,新保守主义基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对布什政府,我有比美国大多数左翼知识分子更多的同情,这并不是因为我赞成他的所有政策,而是因为他的很多错误,有其历史必然性。新保守主义内政外交政策的兴起,与其说是布什等一小撮反动派的阴谋得逞,不如说是一场社会运动和思潮的开花结果。站在一个“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冷战时代的一个反弹。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社会越来越左倾激进的这七年里,我自己反而越来越右倾保守,这一点本书的各种细节中也会有所显露。我想这可能跟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革命史问题,可以想象,这些年里,一边读着惊心动魄的左翼残酷政治运动史,一边欣赏自己身边左翼思潮的东山再起,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候我会想:这些娇生惯养的西方知识分子哪懂什么叫迫害什么叫极权,但另一些时候,我提醒自己——正像我提醒自己的读者那样——不要让你的意识形态干预你的理性,尤其是不要让它局限你在知识上的视野。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也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启迪,也许只是提供一个反面教材而已。我当然希望它能改变一些人对民主自由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激起一些人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我想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注:上文摘自本书的“后记”。
——————-
作者:刘瑜
评分:8.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 股票投资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
- [每周一书] 人文普及读物《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 [每周一书] 米歇尔·奥巴马自传《成为》
- [每周一书]《小众行为学》没有产品能讨好所有人
- [每周一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
- [每周一书]《人民的名义》热播剧同名政治小说
- [每周一书] 《无缘社会》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
- [每周一书]《美的历程》中国古典文艺入门经典
- [每周一书] 理性批判《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每周一书]《变形记》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一只大虫子
- [每周一书]《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 [每周一书]《肠子的小心思》关于肠道的有趣科普
- [每周一书]《无价》商业行为背后的定价理论
- [每周一书]《反脆弱》如何不害怕变化并从中受益?
- [每周一书]《那不勒斯四部曲》镜子和自恋的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