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
游戏《魔兽世界》里有个著名反派 Boss 伊利丹·怒风,角长爪利,双眼莹莹发绿,每一句台词都能成为流行语——玩家前来挑战,他嗤笑,“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手下发表叛乱宣言,他冷漠回应,“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
很多时候我都想引用伊利丹的这句话,原因无他,读到一些言不及义、东拉西扯的文章了呗。比如说,前阵子一个叫魏则西的年轻人得了滑膜肉瘤,百度到北京武警总队第二医院,接受了其外包科室里其实早被证明无效的“生物疗法”,被骗 20 万后去世。怎样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呢?人民日报有个叫白剑锋的总结说,面对绝症时还是应该有更达观的生死观,倘能视死如归,再增加科学认知,不就不会上当了吗?
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
造就魏则西悲剧的链条上,生死观或者科学素养是最不重要的一环。监管部门失范,虚假广告泛滥,无效疗法招摇过市……这些才是重点。在人行道上挖几百个坑,自然会有眼神不好的人掉进去。要降低掉坑率,应该先把坑填平,提供正常道路,而不该先把每个人都拉去做眼科手术,更不该号召大家视掉坑为常事,掉进坑里,就以坑为家,还美其名曰“此心安处是吾乡”。
用日本雅虎首席战略官安宅和人(Kazuto Ataka)的话说,提出这种毫无价值的建议,是根本没有考虑“议题度”。
所谓“议题度”,衡量标准是“在目前状况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重要?”
世上有无数问题,其中九成的答案并不重要。而在剩下一成的重要议题中,又有至少一半以现有手段无法回答。能不能在千头万绪中找出那既重要又能找出答案的 5% 议题,就是一个人判断力的最佳体现。
和“议题度”比起来,很多人更容易着力于“解答质”,也就是“对某个议题回答得有多明确多详尽”。
然而,对于别人来说,“有价值的答案”,必须是“议题度”和“解答质”双高。“生物疗法能切实延长滑膜肉瘤患者寿命吗”这种议题,精准回答就重要无比。至于“明天穿白鞋好还是穿黑鞋好”这种疑惑,即使能将优劣比较到小数点后十位又有何益?假如没有仔细思索“议题何在”就开始拼命收集资料作答,很可能费尽气力仍然 “没有功劳只有苦劳”,不能为别人提供真正的价值,只能收获自觉努力的虚幻满足感而已。
我刚念研究生时,指导教授也和我说,研究里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一个好问题。不知自己为何而战,不知自己向何方去,纯靠花蛮力来提升“解答质”是行不通的。要做出好成果,必须先聚焦于提升“议题度”。 传说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曰过:“假如我当初问消费者想要什么的话,他们会告诉我想要跑得更快的马。” (有考证说这话很可能是后人编出来的,只是假托亨利福特之口)。有时你不需要关注“消费者说了啥”,但必须弄清“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
作者:游识猷
来源:科学松鼠会
“精选短文”相关阅读
- 颜纯钩:读书是最便宜的事,也是最应该做的事
- 在屏读时代与无序的知识和解
- 纸质书与电子书:哪一种在保护森林和碳减排方面更出色
- 刘清平:读经典有助于人生意义的反思理解
- 我从未喜欢过电子书阅读器,但 Kindle 应用改变了我
- 周保松:我多年来的一点读书体会
- 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
- 读懂弗洛伊德:归纳阅读弗洛伊德的三种方式
- 五年过去了 Kindle Oasis 仍是我用过最好的电子书阅读器
- 梁晓声:阅读习惯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
- 未来的阅读:封闭的 Kindle 还是开放的纸书?
- 读书与藏书:尊重自己的选择
- 对快速阅读的质疑:真的能读得既快又好吗?
- 关于《三体》、黑暗森林以及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 丛日云:只要我从正面阐述西方文明,学生就反感
其实,没有意义的东西,就算不上说得好。
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