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的常识
作者通过探讨美国养老、医改来思考“What Matters in the End”,那些具体的制度和医改进程离我们国家还有些远,可还是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
我们总在逃避谈论死亡,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和现代医疗的局限性,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就是做决定的责任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像作者与父亲那样进行一场艰难的谈话,正是那场谈话,作者的父亲明确表示“不希望用呼吸机,不想受罪;希望待在家里,和他爱的人在一起”。可情况并不会都这么理想,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作者的父亲那样在失去选择能力前给子女以明确的指示,我们往往完全不确定老人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最害怕的错误是没有足够长地保持他(她)的生命,但是一旦我们让医院采取进一步挽回的措施,都无法预料带给他(她)的是生命得以短暂延续的喜悦还是浑身插满管子、排泄物弄脏床单的痛苦。与父母、与子女,该如何面对衰老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丧失,该如何选择“努力医治”或者“放弃治疗”?
另外一个思考是有感于书中多位老人执意尽量坚持独自生活,和由此想到但书中没有提及的他们年轻时对待孩子的态度,跟咱们中国传统中的“前三十年子看父,后三十年父看子”全然不同。
经济越发达,体制越健全,“养儿防老”就越显得无关紧要。年轻一代所处的环境竞争越激烈,生活压力越大,“养儿防老”就越不容易实现。所以咱们这一代养儿育女更不应该是因为“别人都生”或者“养儿防老”这些愚昧过时的理由,而更应该是一种人生体验和自我实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蒋勋的孤独六讲里有句话——“不节制的母爱是一种残酷的暴力,所有的爱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属于自己,各种选择也都是为了满足私欲,不要总是把“为了孩子,我怎样怎样牺牲和不容易”挂在嘴边,是因为那样你会觉得父母当得才称职,才觉得心安,这又何尝不是满足“私欲”,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让孩子觉得不努力学习、成不了你期望的样子就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社会。这不是孩子的失败,而是我们自己。面对孩子,我们又该如何为人父母?
(文:二傻)
——————–
原作名: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作者:[美] 阿图・葛文德 (Atul Gawande)
译者:彭小华
评分:9.0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 培养宏观思维了解《货币金融学》
- [每周一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产生活跃的智慧
- [每周一书] 理性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 [每周一书] 如何避免气候灾难《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 [每周一书] 摆脱失眠《这本书能让你睡得好》
- [每周一书]《童年的消逝》“小大人”现象的由来
- [每周一书]《历史的教训》人类的活动是否有规律?
- [每周一书]《可能性的艺术》一个普通人与政治的关系
- [每周一书]《会计原来这么有趣》零基础从业篇
- [每周一书] 如何让自己都变得更有《创造力》
- [每周一书]《一炮走红的国家》钱还能去哪儿呢?
- [每周一书]《相约星期二》弥留老人的最后一课
- [每周一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 [每周一书] 辉煌经济背后《陌生的中国人》
- [每周一书]《效率脑科学》你的脑子还够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