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匠人》失落的故乡与故人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经就在屋前屋后。
那时的日子直接、新鲜,带着手心的温暖。
那时的人们以情相待,用心相处。
长江流到苏北高港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从这个弯向东伸出一条小河,沿河长着一排很老的银杏树。银杏树领着人们向东 20 多公里,便到了长着更多银杏树的申村。人们称我们这里为银杏之乡。
600 年之前,一位名叫申良三的,从苏州阊门来到这里,看中了这块沙土洼地,就此落脚。到了 1970 年,良三公的第十七代子孙,也就是我诞生时,申村已是有着好几万人的大村。谁也没想到,我和我的同时代人注定要看着这个村子衰亡。
2001 年,离家十多年的我,回到申村,第一次看到一座大门紧锁的颓圮的屋子。这是纸扎匠的家。他的坟就在屋后,院子的门被一把锈锁锁着,青瓦的屋顶上长满了杂草。此后,每隔几年,都会看到一座被抛弃的,正在荒废着的老屋。
多年在外,对他乡的熟悉胜过故乡的我,忽然感到彻骨的悲凉。我所熟悉的一代人,一个个凋零。这个村庄,很快就将不复存在了。儿时乱跑的旷野,一半已经砌了厂房。当新城镇的钢筋水泥延伸到这里,过去的一切,那个存在了 600 多年的申村,可能就像不复存在的海市蜃楼吧。
在申村的时候,那些不复存在的匠人们的脸,一次次地出现,一次次地把我拉回到那个已经消失了的年代。
这些匠人们,都是我所熟悉的。都曾是日日相见。每一个人都知根知底。他们来了,又走了。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原先是从古至今,代代延续的一环。这个环,到今天,就断了。他们不在了,我的故乡也就真正没有了。我将真正成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
据说,一个人失明的时间长了,就会忘记他所见过的一切。写下他们,是怕有一天,我会完全忘掉故乡的样子。
注:上文摘自本书前折页,原题名为《望不见的乡愁》。
——————–
作者:申赋渔
评分:8.3
《匠人》讲述了作者申赋渔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有花匠、雕匠、铁匠、裁衣……从这些故事中,展现了苏北一个几万人大村的乡土、生活变迁,追忆了作者失落的故乡。申村的兴亡衰落,既是时代变迁,也是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令人叹息,深觉悲凉。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斯通纳》一个普通人的传记
- [每周一书] 存在感来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每周一书] 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舆论》
- [每周一书] 摆脱《人性的枷锁》追求精神自由
- [每周一书]《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 [每周一书] 直面不确定性《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 [每周一书] 摆脱尼古丁《这书能让你戒烟》
- [每周一书] Google 模式《重新定义公司》
- [每周一书]《荣格自传》心理大师的毕生回忆录
- [每周一书]《善的脆弱性》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
- [每周一书]《现代艺术150年》的反叛之路
- [每周一书]《追逐阳光之岛》全世界最快乐的童年笔记
- [每周一书]《肠子的小心思》关于肠道的有趣科普
- [每周一书]《杂食者的两难》现代人的饮食困境
- [每周一书] 认识你自己《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传统文化也可以不被淹没。与其失落不如集积大家的力量来振兴它,但不能是死守,要创新。
其实我觉得回忆只是一种错觉,过去的人未必就美好,我们留恋的只是回忆本身的味道。
感谢分享!
但豆瓣评分链接有误,应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13835/
Leslie 您好。感谢指正,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