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 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舆论》
在政治生活中,我们面对的世界是触不可及、无形无边、难以捉摸的。对于这样的世界,人们只能去探索、描摹和设想。人类并非亚里士多德学说中能够洞察世事的神明,而是经过了漫长进化历程形成的物种。每个人在现实世界里仅存在于很小的一部分时空之中,而这一部分时空又刚好能够维系我们的生存。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和远见与漫长的时间之河相比,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片段而已。然而人这种生物又能够另辟蹊径,使自己看见肉眼看不到的维度,听见双耳听不到的信息,测度无限大和无穷小的存在,并将原本单凭一己之力绝不可能全部记忆的无穷尽的事物加以统计和区分。人类正不断学习用其大脑去观察世界更广袤的部分,这部分世界原本是人看不清、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也记不住的。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开始逐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那个自己不可企及的广袤世界的“可靠”的图景。
在一些事情上,我们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相互勾连,即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他人的行为也对我们的行为意义重大——我们通常笼统地将这类事情称为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是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一个重要层面。“他人”头脑中关于自我,关于其他人,以及关于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就构成了他们个人的意见;而这些图景一旦成为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行动指南,或以社会群体的名义由一些个体去付诸实践,那么就成了更宏大意义上的舆论。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为何人脑中的这些图景常常会对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行为构成误导。对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哪些因素阻碍了人们对于事实的认知。这些因素包括:人为的审查机制、社会交往中的阻绝因素、人们每天用于关心公共事务的时间的匮乏、以过简的信息叙述事件所导致的事实扭曲、用有限的语词来描述复杂世界的难度,以及人们因不愿打破稳定的社会生活现状而怯于直面事实的情形。
然后,我们的分析会从这些浅表的限制因素进入到另一个领域,即从外部世界进入个体意识内部,去探讨信息是如何受到人脑内既已存在的认知图景(如先入之见、偏见)的影响,被其诠释、加工,最后又反过来操纵我们的注意力和意识的。刻板印象就是由从外部世界进入个体意识的有限的信息所构成的,我们会考察个体如何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对这些信息加以感受和认识。紧接着,我们会挖掘所谓的舆论是如何在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意志也好,群体心理和社会目的也罢,不管你用什么概念去表达,我们就是要分析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本书前五部分主要是描述性的。从第六部分开始,我们将分析传统的民主理论中有关舆论的内容,其要旨在于指出:人脑中的认知图景并非天然与外部世界相符,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从未被传统的民主理论严肃对待。随后,由于社会主义思想家对民主理论提出了批判,本书对其中最有见地、最有条理的思想体系,即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Guild Socialists)的观点,进行了一番考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制度的改革者是否将有关舆论的诸多重要问题纳入了考虑。我的结论是:他们和传统的民主主义者一样,完全忽略舆论问题,因为他们在自己构想的更复杂的文明阶段中,同样不假思索地认定人的意识中天然存在着对其无法掌握的广大世界的洞悉。
在我看来,代议制政府,无论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范畴内,还是在促进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上,都不会实现成功的运作。这是因为,无论选举基础多么完善,除非有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能够将那些“看不见的事实”揭示出来,使决策者对其加以理解,否则决策过程就不可能是理性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选举出一些人来代表人民,还须使那些“看不见的事实”能够被表达以作补充。我要论证的是,若我们能严肃地接纳这一点,单是这种接纳的意愿和行为,就可以确保实现令人满意的分权机制。人人都应该对公共事务拥有良好的见解,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幼稚可笑的幻想,绝不可能实现;而上述过程将会使我们从这种幻想中解脱出来。
新闻媒体令人困惑之处就在于,任何政策、任何主义的鼓吹者或反对者都期待它将幻想变成现实,希望它能补救民主理论所未能预见的问题;而读者也盼望上述幻想能够在无须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实现。报纸被民主主义者当成了治愈民主制度自身缺陷的灵丹妙药,然而有关新闻的特性及对新闻业经济基础的分析表明报纸不可避免地反映并强化着舆论机器的缺陷。
我的结论是,舆论必须首先经过组织,然后再提供给新闻媒体去表达,而非如今这样由媒体去组织舆论。我认为,这个组织过程应由一门政治科学来完成,这门科学须拥有类似“配方设计师”的地位;政治学家则应取代那些只会“事后诸葛亮”的决策鼓吹者、反对者和新闻记者,在决策做出之前便发挥作用。我将试图证明,政府和产业层面的种种难题正给政治科学创造丰富其自身并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良机。我当然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使一些人以明确而积极的态度认清并把握这一良机。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导论。
————————————–
本书书摘:
-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 摧毁偏见绝非易事,因其与我们的自尊紧密相连;
- 对于任何领域的所谓精通,其实都是一种对该领域有旺盛求知欲的状态,外加能够降低自己期望值的习惯。
- 舆论的象征意味常常就是利益平衡的标志。
- 一个人收入的多寡深刻地影响着其接触外部世界的范围。收入对交流的影响既客观存在,又受到诸多限制,原因便在于人们在消费上往往是自以为是和自我放纵的。
————————————–
原作名:Public Opinion
作者:[美]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常江 / 肖寒
评分:9.2
《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共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 1922 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共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规训与惩罚》隐藏在惩罚背后的权力
- [每周一书] 小说集《鹿川有许多粪》夹层中的普通人
- [每周一书]《学会提问》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 [每周一书]《时间的秩序》时间的物理本质与我们的存在
- [每周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 [每周一书]《心流》如何摆脱干扰建立内心的秩序
- [每周一书] 从《荒诞医学史》看人类做过的荒唐事
- [每周一书]《哲学的慰藉》解决六种人生问题
- [每周一书] 和保罗・兰徳探讨《设计是什么?》
- [每周一书]《娱乐至死》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
- [每周一书]《支配与抵抗艺术》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
- [每周一书]《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 [每周一书]《小众行为学》没有产品能讨好所有人
- [每周一书]《猫鼠游戏》诈骗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 [每周一书]《小狗钱钱》教你实现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