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如何学习》一本讲述学习方法的书
怎么才能学得更好呢?任何人给你的忠告都会是同一种说法:再多花些力气,再多花些时间。真令人头疼沮丧。如果你再问得仔细些,那么人家还会给你一连串的忠告,堪比修道院的院规:学习要有专门的场所,要安静,要严格遵守固定套路;不能让自己受打扰,不能有朋友来,除非他们都能和你一起专心学习、没人在玩儿!
这可不是胡言乱语。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都遵循了这套做法,而且有不少人的确因此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刻苦,不消说,的确是学好本领最为关键的要素。
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早已知道这套做法,也都反反复复照此认真去做了,可为何效果好坏不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学习“妙招”实在没什么奇妙之处,无非是老生常谈地要你闭上眼睛背了再背,似乎任何学习材料的吸收都类似于一块一块地砌砖墙,或是一锹一锹地挖深坑。
其实你大可不必那么辛苦,感谢老天,你还别有他途。学习科学将带给你全新的思路,跟传统的以刻苦为要义的忠告大相径庭。这门科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已有百年历史,严谨而真实,完整而具体,可以任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精准地量体裁衣。
比如说,如果你要为几天后的英语或阿拉伯语等外语考试备考,那么最好的做法是把学习时间划分成几小块,今天复习一小时,明天复习一小时,考试的头天晚上再复习一小时,而不是一口气连续复习三个小时。这么做效果能有多好?前者比后者能好上一倍,而且背过的单词你能记得更长久。还有,考考你自己,比如用电子词卡自测、对着镜子背诵、假装你是老师、跟朋友比拼词汇量,等等,那你的复习效果还能更好。
这就是你要的东西。把学习时间掰碎,跟朋友比拼学过的法语单词等,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妙招”,而且是以多年的严谨研究为依据的科学,是能助你最大限度提高外语备考能力的工具。这些东西也不仅仅是“技术”,更能让你前所未有地打下一片基础:让你掌握一种学习的策略、一套具体的方法,学会善用学习时间,而非只是强调学习的数量或强度。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学习科学还会为你提供好几种颇具针对性的策略,既可用于音乐、体育竞赛等的技巧练习,也可用于数学、工程技术等的专业学习。比如说,你正在解答一道难题,可思路却被卡住了,这时换换脑筋,放下难题去做点别的,比如刷刷 Facebook 或者看一段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这恰是最有可能助你解开难题的好办法。换句话说,在该分心的时候分分心,这是好事而非坏事。当然,前提是你还会回来解答难题,而不是陷在 Facebook 里出不来了。
拖延也同样可能对你有好处。假如你手上有一项很费脑筋的大型任务,也许你会不自觉地想要往后拖延,不到实在躲不过去的时候不愿去碰它。这可是一种很糟糕的拖延。而对你有用的拖延,跟这就差那么一点点:要立即着手这项任务,哪怕只做 15 分钟,然后再放到一边去。既然你已经开了个头,大脑便会就此运作起来,既在显意识中,也在潜意识中,开始主动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不但从外部世界收集,比如最新的研究报告,甚至是无意间听到的什么,也从内部世界收集,一旦大脑开始运作,你就会在心里就这项任务自己跟自己探讨。
等再坐下来时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有了很多腹稿。
似乎每个人都知道睡眠对学习的重要性,可几乎没人知道在白天打盹儿和夜间沉睡到底是怎么帮助人加深学习的,不论你正在学的是一首曲子、一个公式,还是一个篮球动作。从根本上来说,睡眠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巩固你正在练习的动作,能把麦子与谷壳分开来,能从噪音中提取出信号。睡眠中的不同阶段能巩固不同的学习内容,这又是一个可以量体裁衣的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最为迫切的需要,有意识地调整睡眠时间。
学习科学的原理看上去好像又是一种抽象概念,在我们需要攻克的书山上又添了一重。其实不然,这原理很容易掌握,10 岁的小孩就该学会,可是很遗憾,人们没有这么做。学习科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科学,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在专家学者的圈子内来回兜转,很少有人把他们的科学发现拿给老师和学生们去应用。
不过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只是这种改变尚不够快。
请你这么去假想:学校只是昨天才刚诞生,课堂、作业、练习、统考等也都是才出现不久的新鲜事物,历时不过一两千年。可是,人类已经存在了至少上百万年,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以各种方式来学习这个世界,只是这些方式与刚刚冒出来的这些新鲜事物不相匹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仍然是野人:需要适应现代生活,且尚未真正适应。
要做成任何事情固然都需要能吃苦。但是学习科学却给了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新视角:如果真的存在最理想的学习者,那他一定不是照着传统的忠告去学习,相反,他应该很懂得放松,很善于不拘一格地学习。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让朋友来找你,而且他们可以是你必不可少的助力。还有好些你以为的坏事,其实很可能是有助于你学习的好事情。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中文版序。
————————————–
本书书摘
- 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 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一条法则便是: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 把学习化整为零、随机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很多时候反而能提升大脑的记忆效率。
- 蔡加尼克效应揭示出的是这么一个现象:当我们有了某个目标时,大脑里会自动生出两种本能的预设,也叫做内在偏差。第一种预设是,一旦着手某项工作之后,你就在心理上给那项工作添加了一个“要完成它”的砝码,哪怕根本就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在蔡加尼克的实验中,她交代给人的任务甚至包括用一团橡皮泥捏出一条小狗来!第二种预设是,在你全神贯注于工作时,他人对你的打扰不但会延长这项工作在你记忆中驻留的时间,而且还会让你在心理上把这项工作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上。
- 渗滤的第一要素,就是一直被我们当作学习敌人的东西:打断。
- 与其一次性塞给大脑大块的东西让它去消化吸收,不如给它一大盘各式各样互相关联的“杂碎”,反而更容易高效地吸收。
- 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了脑中。更直白地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
- 简而言之,学习的方法并没有好坏之说,只是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信息的获取而已。一个聪明的猎人当然会因猎物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陷阱。
- 有一些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打扰学习的最恶毒的敌人,包括懒惰、漠视、分心,其实也能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大好人”。
- “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
原作名:How We Learn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凯里
译者:玉冰
评分:8.0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 10 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失明症漫记》当苦难被视而不见
- [每周一书] 人生何以如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每周一书] 从演化视角看《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 [每周一书] 读《眼科病与维生素》获取科学健康常识
- [每周一书]《历史的教训》人类的活动是否有规律?
- [每周一书]《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 [每周一书]《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
- [每周一书] 敏捷之道《高效程序员的45个习惯》
- [每周一书]《富爸爸,穷爸爸》你所需要的财富观
- [每周一书]《记忆的性别》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妇女
- [每周一书]《谈判力》如何在谈判中做到既温和又强硬?
- [每周一书]《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历史,理论与投资
- [每周一书]《回归故里》关于原生阶层的自我解剖
- [每周一书] 认识你自己《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每周一书]《别处生活》细致描绘二十幅平民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