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书]《童年的消逝》“小大人”现象的由来
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忘却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没有儿童这样一个社会概念,文化却完全可能生存。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
人类生存的法则也不要求对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进行区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 7 岁到——比如说——17 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 400 年的历史。的确,如果我们完全用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儿童”这个词的理解,那么童年的存在不超过 150 年。且举个小小的例子:庆祝孩子生日的习俗,在 18 世纪的美国大多是不存在的,而且,事实上,以任何形式准确标注孩子的年龄都是一个相对新的文化习惯,不过 200 年而已。
再举个更重要的例子:直到 1890 年,美国的中学只招收 7% 的年龄在 14 岁到 17 岁的人。另外 93% 在和许多更加年幼的儿童一起从事着成人的劳动。一些儿童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在各大城市比比皆是。
然而,我们首先不能将社会事实和社会概念混为一谈。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 16 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其实,写作本书的想法起源于我个人的观察,那就是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的任务,一部分是展现童年消逝的证据,证明情况的确如此,尽管我怀疑大多数读者不会要求多少说服就会相信。有关童年消逝的话题,不论我到何处演讲,不论我何时写作,听众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异议,而且急不可耐地从自身的经验中为我提供证据。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不甚为人知晓的是,首先童年从何而来。至于为什么童年会消逝,就更鲜为人知了。
我相信我对这些问题有一些明白易懂的答案。它们大多是通过观察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交过程而产生的一系列推测;尤其是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换句话说,以我本人对我写本书的内容的理解,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产生的理论。
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本书将不对此进行探讨。理由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当然,沮丧也是出自同一个原因。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但是我会这么想来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注:上文节选自本书引言。
——————-
原作名: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吴燕莛
评分:8.3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 10 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 本站不提供电子书下载,请自行搜索下载或购买正版。
“每周一书”相关阅读
- [每周一书]《旅行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踏上旅途?
- [每周一书]《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的全球史
- [每周一书]《中国人的气质》换个角度看中国人
- [每周一书]《别处生活》细致描绘二十幅平民肖像
- [每周一书]《优秀的绵羊》精英教育的劣势
- [每周一书]《谈修养》写给青年人的珠玑之言
- [每周一书]《情绪急救》心情又不好了怎么办?
- [每周一书]《骆驼祥子》拼尽全力依然潦草的一生
- [每周一书]《独裁者手册》带你真正理解政治
- [每周一书]《黑客与画家》改变世界的程序员
- [每周一书]《相约星期二》弥留老人的最后一课
- [每周一书] 如何利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 [每周一书] 科学探究《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每周一书]《无限可能》一本能让你变更聪明的书
- [每周一书] 论民族差异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