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需要用三分之一生命读书吗?
我最初的焦虑来自年幼时读过的一篇文章,在一本略微破旧的《燕山夜话》中,我看到那篇文章,题目叫《生命的三分之一》,大概意思是说一天有24个小时,人们要睡8个小时,生命的三分之一就在梦乡中度过,这是生命中最大的浪费,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在夜里读书。那时候我刚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看课外书,学下象棋,读了这文章,忽然认识到,每晚睡八九个小时外加午睡,生命的一小半就浪费掉了。那时候人们普遍睡得早,晚上八点,收音机里是“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半小时节目过后,人们就关门闭户洗洗睡了。那时我并没有什么“夜读”的经历,只有如死亡一般沉重的睡意,夜里极安静,闹春的猫是最大的噪音,也没有光亮,家家户户都黑洞洞的。我肯定做过梦,梦里偶尔会有杜甫的诗句飘过,我爹要求我把“三吏三别”全背下来,我只能背下《石壕吏》,盼着夜里能把剩下的篇章背会。应该有不少人设想过“睡学”——睡着觉,躺着就把外语学会了。
最近我在“万古”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夜校》,该文作者 KennethMiller,孩提时学法语,年轻时在墨西哥学西班牙语,他有一个机会去意大利,幻想着睡梦中听听录音,就把意大利语学会了。文章说,百余年来,科学家都认为,睡中学习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睡觉兴许真地能用来吸收知识。如今世界这么乱,信息这么多,白天脑子忙不过来,夜晚大脑处于“离线”状态,要是睡觉时,我们的大脑也“在线”,那会怎么样?
据说,早在 1930 年代,就有发明家弄过一台“夜晚提升机”,那台机器每晚放在床边,对你轻声细语,“你散发着爱的光芒”,“你床上很棒”等等,听它唠这么一夜,第二天早上你会自信地精神百倍地醒来。这个不靠谱的发明被归为“伪科学”一类。有一种猜想,说人们快速眼动睡眠时,在整理白天接触到的信息。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深度睡眠时,记忆才会在脑中“重播”。科学家把人当成小白鼠来做试验,1996 年,日本有一个试验,志愿者入睡后,会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并伴以轻微电击,待他们醒来时,给他们播放同样的声音,志愿者会心跳加快、脑电波异常,像又承受一次电击。
2007 年,德国一所大学进行试验,志愿者观看电脑屏幕上的图案,继而鼻子中闻到玫瑰花香,而后分为两组,一组睡觉时再给供应点儿玫瑰花香,另一组不给花香,结果证明,夜晚闻到花香的那一组,对电脑屏幕上的图案有更深的记忆。随后,美国一大学也做试验,志愿者学习弹琴,睡觉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他们白天所学的曲子在夜晚回放,另一组安静入睡,结果表明,那些夜里有音乐相伴的人,第二天再弹琴时,所犯的错误比之另一组更少。这些试验似乎都证明,睡眠能帮助我们复习学过的东西。而近些年,科学家开始在小白鼠身上做试验,看能不能在睡眠中教会他们一些新东西。
这篇《夜校》介绍了一系列科学试验,而作者的担心是,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睡眠,把睡眠用来自我提升,那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在这个混乱而忙碌的世界中,良好的睡眠是最可靠的安慰,我们真的需要把这生命的三分之一用来读书吗?
有一个笑话,说小明第一天上学,放学回家后,妈妈问他:“小明,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小明回答说:“还不错,就是学的不够多,明天还得去。”这个笑话的笑点在于,小明还不知道,他要学的东西非常之多,明天要去,此后千百个明天还要去。从读到《生命的三分之一》,到读到《夜校》,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养成了夜读的习惯,不过,读的时间越来越短,拿起一本书看几页就昏沉沉要睡去。有许多夜晚非常焦虑,为白天的工作焦虑,为睡不好觉焦虑,不为什么事就平白无故的焦虑。从夜晚的阳台望出去,街上灯火通明,远处的高楼上,霓虹灯和大屏幕闪烁,深夜的电视里有本地的娱乐节目和英国的足球赛,手机里有专供夜宵的 app,我们可以向夜晚借用很多时间,不睡觉似乎象征着“不老”和“不死”。
弗吉尼亚大学一位历史学家写了一本书叫《白昼将尽:旧时代的夜晚》,书中说,电灯发明之前,人们夜晚的睡眠通常分为两段,黄昏过后几小时就睡觉,夜半时分会醒来,他们点燃煤气灯,吃点儿东西,或者读书写作,倦意来袭,再次上床睡觉。据说,作者做了十六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资料,来证明以往的人们一夜可以享受两次睡眠。但我非常怀疑这个睡觉模式的普遍性,如果人们能享受一场完整的十小时的睡眠,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其间要清醒一段。
有数据说,20 世纪初,美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是 10 个小时,上一代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是 8 小时,今天的美国成年人,平均只睡 6.5 个小时。我不知道咱们这里的统计数字,但我隐隐觉得,在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里,睡得少,精神抖擞,是成功者的标志,彼得大帝、拿破仑只睡三五个小时,乔布斯夜里会冥想,那是最具创造力的时刻。一方面,工作侵占生活,生活侵占睡觉,我们渴望睡觉;另一方面,夜晚乐趣多多,没有夜晚的独处,几等于丧失自我,我们不想睡觉。在这个想睡和不想睡的缠斗中,我们又晚睡了一个小时。美国学者乔纳森·克拉里著有一本《24/7》,这个符号是一部分人的工作模式,克拉里说,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这让我们得以从欲望的泥沼中解脱出来。这是纷繁思绪中的一次豁免,一次释放。“白天我们摄入的东西会在睡觉时代谢掉,睡眠还可以排泄把人淹没的负面情绪:焦虑、恐惧、怀疑、觊觎、朝不保夕的忧虑或一夜暴富的妄想。”他说,睡觉是对抗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革命行动。
周五晚上,我八点半到家,吃了饭,买了一张十点二十的电影票,去看 007。一点到家,回工作邮件。一点四十五,上床睡觉。我不想在睡梦中学习或提升自我,只希望能睡到七点四十五,其间六个小时没有梦,没有记忆重播,似乎能从现实世界中逃离。
—————-
作者:苗炜
来源:中山商报
延伸阅读
- [每周一书]《福格行为模型》不依赖意志力的行为公式
- 三二一!Sherry 精选英文分阶阅读系列(七)
- 三二一!Sherry 精选英文分阶阅读系列(三)
- [每周一书]《性与性格》人人都是雌雄同体
- [每周一书] 认识你自己《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Kindle 进化史:一块黑白电子墨水屏打天下
- 如何修复用 Calibre 通过 USB 导入 Kindle 的电子书封面
- [每周一书]《创业维艰》创业的心路和经验之谈
- [每周一书]《学会提问》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
- 亚马逊警告旧型号 Kindle 设备可能会无法联网
- 印度成首个迎来亚马逊 Kindle Unlimited 亚洲国家
- [已结束] 正版福利!亚马逊免费送 88 元电子书优惠券
- Kindle 固件版本号查询方法及固件更新步骤
- [2020.04.21] Kindle 阅读器固件升级至 5.12.5
- [每周一书]《反脆弱》如何不害怕变化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