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评论》看作家们都在读些什么书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读《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看看这些作家都在读些什么人的书?他们爱读谁?不爱读谁?

在阅读中寻找“精神向导”

很多精深的思想其实是蕴含在思辨性的文字里的。一个成年人如果只能接受叙事性的文章和书籍,见了抽象的文字就头疼,甚至斥为无用,无疑会制约自己的精神发育。

王强:书籍那么多,在我看来 80% 是垃圾

说到阅读,书籍那么多,在我看来 80% 是垃圾,那你只能选择,只能放弃。所以,这些年,我坚决不读畅销书,如果五年后还在谈论它,我再读也不晚。

浅探德式读书文化:德国人无聊得只能看书?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车时放下手机,拿上一本书读一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缠身,清心寡欲地读一本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而花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

如何读懂《小王子》?需要你的一点点童真

这本书里很多内容在一个成年人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这本书花费时间,让这本书对你变得重要。你只有把自己当一个小孩去慢慢读这本书,才能察觉其中的秘密。

从学渣到学霸:我的 100 天阅读简史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为我自己总结一下一个 31 岁的老学渣如何通过 100 天的阅读(每天 2 个番茄钟)来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也希望能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参考。

文言文身世之谜:读懂文言文咋就这么难?

那些古代人写的东西,选字生僻怪异、词性变化无常、句式颠倒反复,读之佶屈聱牙。我们的老祖宗脑子是不是有问题,竟然整天这么说话?

一个翻译时代的逝去:被轻视的文学阅读

翻译的沦落,文学的边缘,不仅让翻译家们渐渐消失在世人的注意力中,也让文学本身越来越被人轻视。在这个变幻的时代,怎样才能让人们重回文学、重回经典?

蔡志忠:读书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我一岁开始上道理班,三岁半已经念完圣经,从小就很爱看攸关于智慧的读物,我认为读书不是为了考试 100分 ,也不是为了换取文凭,读书是报酬率最高的投资。”

读书改面相:读书有助于精神气质的提升

三百六十行,各人干的行当不同,在“面相”上必会流露。肚子里有诗书的人,脸上自然会显得文气,文气当然不是酸气、迂腐气,而是一种大气,是修养和智慧的结晶。

当读书失去动力,你该如何重燃阅读的激情?

当你与书成为了朋友时,你会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不再彷徨、不再胆怯、不再六神无主。书会让你聪明、智慧,还会让你勇敢、坚强,更会让你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中国科幻现状:科幻阅读的春天在哪里

没有想象就没有未来。一部部美国科幻文学作品和电影让国人一再惊叹,于是也不由得对中国科幻作品千呼万唤,然而,中国科幻阅读的春天在哪里?

读书要有“产品意识”:提取组合再创造

本文讨论的“读书方法论”是针对求知性阅读或终身学习而言的。当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个人学习成长不可替代的途径时,对阅读“有用性”的强调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才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也跟风:跟着诺贝尔奖读书靠不靠谱?

和当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掀起的文学热一样,屠呦呦的获奖又引起一股医书热,医书具有比较高的阅读门槛,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很难读懂。如果读者过分迷信医书自诊疾病,也可能会有贻误病情的风险。

对快速阅读的质疑:真的能读得既快又好吗?

试问,对于如今崇尚高效率的我们来说,谁会不愿意掌握阅读速度非常迅速,且理解程度完全不会降低的阅读技巧?但快速阅读真的能让我们读得既快又好吗?

提炼书中精华:如何建立读书笔记系统?

一本曾经读过的好书,几年后拿起来全然不记得这本书讲的是什么,那阅读还是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吗?答案其实很简单,你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笔记系统。

阅读速度秘籍:如何做到每年阅读 60 本书

阅读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减轻抑郁,更能充当你的个人导师,引导你做出生活和商业决定。既然阅读对于走向更成功跟更丰富的生活如此关键,如何才能读得更多来让我们的知识翻番呢?

一个创业者怎么看待读书和写作

读书是一个让神经元以不同方式来进行连接的有效手段。在人类意识中,这会把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关联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来看看一个创业者是如何看待读书和写作的。

图灵访谈:《简约至上》作者 Giles Colborne 专访

Giles Colborne 是《简约至上》的作者。无论你有没有读过《简约至上》,无论你是否相信“简约至上”,关于设计,相信 Giles 都会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

如何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做到过目不忘

每天用 Kindle 和手机接受了大量信息,到头来却发现大脑空空,并不深刻?这篇来自 LinkedIn 领英用户的文章,会指导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吸纳自己读过的内容。

返回到顶部